第四十六节 覆船洪荐
覆船洪荐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之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之人,不过,他的个人履历照样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以至于今天的我们不知其生卒年,不知其出家前的情况,不知其在石霜庆诸处之参学情况。
洪荐禅师从庆诸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来到了福建福州覆船山弘扬禅法,所以江湖中人也就以覆船洪荐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狮子?”
洪荐禅师道:“善哮吼。”
这个僧人马上拍掌道:“好手,好手。”
洪荐禅师道:“青天白日,却被鬼迷。”
这个僧人随即作出掀翻禅床的姿势。
洪荐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这个僧人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洪荐禅师道:“灼然作家。”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洪荐禅师道:“将瓯盛水,拟比大洋。”
在整个江湖庞大的参学大军中,既有初出茅庐之人,也有久历江湖之人,更有道眼通明之人。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开山授徒的禅师来讲,那是要面对各种挑战的。
从这个僧人和洪荐禅师之交锋来看,此僧就是一个过关之人。
这个僧人见到洪荐禅师后,便问道,如何是狮子?
狮子这种动物,不用解释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
但是在佛教中,狮子却被赋予了一些不同的含义。
狮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勇猛威武的。所以,狮子在佛教中,就有勇猛、威严、尊贵、坚强、精进、无畏之意。由此,佛家也把具有如此品质之人比作是狮子。
而且狮子因为是百兽之王,所谓狮子咆哮,百兽胆裂。所以,佛教中也把说法比喻为作狮子吼,来表达佛法具有威震外道摧邪伏魔之能。
所以,当这个僧人一见面就问洪荐禅师如何是狮子时,洪荐禅师立即回答道,善哮吼。
如果一头狮子不善于“哮吼”,那么这头狮子还是狮子吗?
况且僧人出家,就应该成为狮子,从而具有勇猛威严之势,破邪摧魔之能,昂然独立之态。
所以,洪荐禅师善哮吼之语,那是一语双关啊,既在说狮子善哮吼,也在开示僧人要善哮吼。
这个僧人看见洪荐禅师不仅说出了狮子之本质,更在不动声色的开示自己,于是立即拍掌称赞道,高手,高手啊。
不过,此僧称赞中却是有刺的。如果有人在别人的称赞中洋洋自得而不自知自警,如果有人在别人的赞许中不能脱身而去,则堕坑落堑也。
对此,洪荐禅师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立即呵斥道,白日青天的,居然要被小鬼迷惑。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上前作出掀翻禅床的姿势,以期能把洪荐禅师连人带话统统掀翻剿绝。
洪荐禅师自然是不会让他得逞的,所以此僧刚一作出掀禅床势,洪荐禅师上前抓住他就打。
在禅师们的种种招数中,打,是非常迅猛的招数,不是过关之人,那是绝难招架的。
不过此僧被打,却也没有慌乱,他对着洪荐禅师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驴事未去马事到来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比喻这件麻烦事还没有消停,那件麻烦事又接踵而至。
这个僧人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是说自己作掀禅床势已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种招数是要被明眼人笑话的。可是你不但不在此打住,却又跟着我施展出打之招数。表面看起来是要打掉学人的种种念头和作为,实际上却和我的手段一样,都是多此一举之事啊。
洪荐禅师看到此僧能清楚的领悟所有的招数都只不过是一根根迫不得已之指,不由得赞叹道,你实在是个行家,实在是个高手啊。
面对洪荐禅师的称赞,这个僧人同样要在赞许中翻身而去。所以他一听洪荐禅师说自己是个具眼之人,便立即拂袖而去。
面对这个僧人的洒脱之举,洪荐禅师作为过关之人,自然也是明白此僧之举同样是指而已。所以,他也得出语回互之。
所以洪荐禅师道,你端着一小盆水,也想比作大洋啊。洪荐禅师此语意思是,我也是过关之人,你难道还想在我的面前班门弄斧啊。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雪关智訚禅师作偈评唱道:
竿木逢场戏一回,寻常等个作家来。
虽然雪曲难赓和,笑把巴歌上舞台。
清初介旭传遐禅师评唱道:“倒岳兮披以鹏翅,倾湫兮展以龙鳞。天旋地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曾游杳冥兮见羽人。”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钩锥不到处请师道。”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良久。
这个僧人道:“掣电之机徒劳伫思。”
洪荐禅师马上问道:“出格一句汝试道看?”
这个僧人立即近前三步又退后站立。
洪荐禅师道:“此是出格句,即今事作么生?”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洪荐禅师道:“也是天津桥上汉。”
从这个僧人和洪荐禅师交锋之情况看,此僧也是一个颇有功力之人。
这个僧人见到洪荐禅师便开门见山的问道,钩锥不到处请师道。
钩锥,在禅宗典籍中有时也写作针锥。钩锥(针锥)之作用,无非是钻孔和引线。所以,钩锥就有穿凿和穿针引线之意。
禅师们在开示学人时,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有时引经据典东说西说,有时行棒使喝挥拳竖拂,有时沉默不语拂袖便去。对于禅师们的种种作为,禅宗典籍中便用钩锥(针锥)来表示之。
可是,佛性也好本来面目也好,那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那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所以,禅师们的种种作为,都是指月之指而已,都是无法当做明月给你看的。这,即是钩锥不到处。
这个僧人能体悟禅师们所有的招数都是一根根手指而已,都是不能执指为月的。看来,这个僧人还是颇有功力的。
既然所有的招数都是指非月,那么,钩锥不到处,就请师父直接道来吧。
此僧之问题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既然“那个”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你说不说都是错。
幸好洪荐禅师是过来人,所以他一听之下,立即良久。
禅师用良久或者默然来应对禅机,在禅宗典籍中,最先来自于世尊和外道之应对。《五灯会元》载:
一日有外道问世尊:“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
所以,此处的良久或者默然,不得作有言会,不得作无言会,不得作既有言既无言会,不得作非有言非无言会。
禅师良久(默然)处,如银山铁壁,针扎不入,水泼不进。如蚊子叮铁牛,无你下口处。
既无你下口处,同样无你思维处,此时言诠不及,思量不到,铁壁横路,众流截断。
此时若学人能当机悟入,尤较些子。不然,则禅机远逝也。
不过,即便洪荐禅师良久,这个僧人同样不许,他认为禅,那是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的,所以,你纵是良久也是徒劳无功的。
看到此僧不许自己,洪荐禅师马上对他道,我这样你都不认可,莫非你有特别之处。既如此,你说出一句出格之言来我看看。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上前三步然后退后站立。
洪荐禅师马上对他道,你这是出格句,即今事作么生?
《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即今,同样不可得。所以,即今事同样不能执滞。
所以这个僧人一听洪荐禅师问即今事,立即拂袖便出。
看来,这个僧人面对洪荐禅师的勘辩,也是能见招拆招的呢。
不过,洪荐禅师望着拂袖而去的僧人说道,你就算如此,也只不过是天津桥上看热闹之人罢了。
天津桥不在天津,而是古时河南洛阳市洛河上的天津桥。天津桥在古时那是异常繁华之地,在禅宗典籍中,天津桥已经成为了繁华热闹的代名词,就如现在人们口中的南京路和春熙路一般。
在这里,洪荐禅师说此僧是天津桥上汉,并非贬斥之语,而是拔楔之说,是为了避免有人坐在这种见解里。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这僧浑金璞玉,覆船大冶宏开,百炼千煅成一个金刚王宝剑。还委悉么?也是天津桥上汉,北斗南头着眼看。”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本来面目?”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闭上眼睛吐出舌头,然后又睁开眼睛吐出舌头。
这个僧人一看,不由得反驳道:“本来有许多面目?”
洪荐禅师马上逼拶道:“适来见甚么?”
这个僧人被洪荐禅师一问,立即不知如何应对了。
作为一个禅僧而言,其出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可是这个本来面目,是没有任何的形状可言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思维不及的。
对于这种禅僧眼里不可捉摸不可思维玄之又玄的东西,洪荐禅师却是胸有成竹。
本来面目是没有形状可言的,那么我就用具体的行状来开示你吧。于是洪荐禅师立即闭上眼睛吐出舌头,然后又睁开眼睛吐出舌头。
对于洪荐禅师的表演,这个僧人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的。本来面目岂有行状?本来面目岂有如此翻来覆去的行状?本来面目岂是如此行状?
面对此僧的疑惑,洪荐禅师立即逼拶道,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刚才看到了本来面目,可那只是我的眼睛舌头之动作而已。如果你说你看到了我的眼睛舌头之动作,可我明明在给你开示什么是本来面目。
而且,如果你把我闭目吐舌,又开目吐舌看作是本来面目,却又是大错特错了。本来面目岂有相?
况且,我的眼睛睁开也好闭上也好,舌头在嘴里也好吐出也好。我的本来面目有改变吗?
这就好像一个人或站或坐或卧或行,但是对于这个人而言,他有改变吗?他不论行走坐卧,他还是他啊。
面对洪荐禅师的逼拶,这个僧人却不知如何应对。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洪荐禅师闭目吐舌又开目吐舌后,立即对他道:“这野狐精。”说完便转身离去。
洪荐禅师将要圆寂的前三天,他让自己的侍者去把寺院的第一座叫到方丈室来。
第一座听到师父相招,赶紧来到了方丈室。
洪荐禅师在禅床上躺着,看到第一座来了,便长长的出气一声。
第一座看见了,赶紧对侍者道:“师父口渴了,你赶快给师父端碗汤水来。”
洪荐禅师一听,立即面壁而卧,不再搭理他了。
任何一个僧人,能在一个寺院成为首座,都是一件不容易之事。
洪荐禅师在自己要离开这个俗世之前,自然会想到自己接班人问题的。可惜,他首先想到的寺院第一座,却不能领悟师父的禅机,实在是让人遗憾啊。
三天后,洪荐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他命令主事僧把寺院僧众都集合到大堂来。
等到僧众都到齐后,洪荐禅师面对大众展开两手,并且把舌头伸出来开示大家。
就在这时,寺院的第三座站出来道:“诸人,和尚舌根硬也。”
舌根硬,既是一种病症,也指人死去。
看到第三座如此说话,如此领悟自己的开示,洪荐禅师不由得长叹道,痛心啊,痛心啊,我确实如第三座所言,要离你们而去了。
说完后,洪荐禅师就圆寂了。
洪荐禅师圆寂后,被朝廷赐予“绍隆大师”之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