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其花时间去构思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可能是错的,不如去把这个问题分发给可以回答的人,即便答错了,他们还可以继续“交流”和“讨论”,在撕逼的过程中,答案自己是会演化的。
解决进准推荐的办法:
群体决策。
因为需求的发掘是如此之难,所以我们一边发展先进的技术,一边让社交群体中的用户去发现、创造、和引导。
用户的能力要比你想象中的大很多,当微信在朋友圈中推送广告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并没有像烦网页中的广告那样烦微信中的广告,甚至用户还会对广告进行二次推广:朋友圈中推送可乐(一般代表比较low的)的人自嘲说“哎呀,被可乐命中了”,下次在推送一款高档轿车的时候会自嘲说“终于发现我是一个高富帅了”。而这些行为都是用户自己主动发起的。工具很多时候是为我么提供了一个土壤,至于在这里中下的种子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工具本身是控制不了的。
产品在定位时,要找到人群中的KOL(关键意见领袖),这些KOL在不同领域中是不同的。
百度知道和知乎都是以问答为主要的。它们都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这个角度上看,百度知道应该是一个社交产品。与知乎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知乎上有大V而百度没有,虽然百度在努力做积分体系、等级体系这件事。百度知道是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人。为什么百度后期做了那么多了努力却没有改变人们的认知呢?原因在于,社交产品是很难在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最初的设定几乎就决定了后面的走向。
社交产品的好处,毋庸置疑
- 内容在二次传播的时候,才更有价值;
- 信息在人群中进行发酵、加工、联想......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
- 社交产品的稳定性更好;具备关系链,具备用户贡献,保证用户碎片时间的抢夺,确保APP的打开时长。
- 用户贡献的粘度>关系链
- 群体智慧,高于个体智慧:论微信广告的N轮效果。
社交产品需要用户要有自己的贡献,让用户有所沉淀,当用户把自己的内容贡献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他才会舍不得离开。就像很多人即使现在几乎不用QQ空间,但是空间依然留着一样,因为曾经发表的说说,曾经发表的日志,曾经上传的照片,都记录着那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其说用户在依赖某个APP,不如说用户在依赖那个承载着那个回忆的地方。
内容的沉淀比关系链更加重要,为什么我们离开了QQ空间转向微博,因为我们的QQ空间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转载而非原创的东西,而微博我们及时转载也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而朋友圈来了,它的属性让用户找到了那个自己沉淀内容的地方,当现在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人刷微商,越来越多的转载之后,那么下一个社交产品会是什么呢?我们期待。当有一天,你的用户都是在转载的甚至都不评论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一定要让用户有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他之所以离不开这个地方,是因为他留恋的,他所搭建的那个他当时的自己的精神家园。
建立社交关系,对推荐的贡献是:
- 什么是社交中的KOL?
- 总有一些人,会站在用户的“一些”决策的上游;
- 因此,如果产品中想去抢占用户需求的“先机”,必须先将人群中关于这类需求的“推销员”、“专家”、“联络员”挖掘出来才行。
- 他们的话题,不是被限定的,而是被引导的;
- 提问者,或者说话题、潮流的发起者,是这些人。
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在做社交了
- 工具产品=>服务/内容=>社交,这是当前的主流趋势;
- 以社交为出发点的产品,会在形态上完全不同;
- 什么是有温度的产品论滴滴的定位;
- 那么,还有什么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