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第五章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第二篇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认知清单:
父母并不总是为子女好。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文章摘要:
1.父母将子女抚养到有独立能力为止,是嵌入基因中让种族得以顺利延续的一种天性。
2.子女有了独立能力之后,父母还是继续尽心尽力的抚养,有几种原因:
①社会的道德压力:周围人这样,不得不这样;
②父母有攀比需求:谁的孩子更牛,谁就更牛;
③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默认价值观”:“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
④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⑤养儿是为了防老:“现在这么做,是给未来买一份保险”。
3.父母为孩子好的行为,很多都并不纯粹,但又不像是有目的的,问题在于并没有将情感的对象搞清楚。
我们不断将自己的某些信息加到其他人或物身上,同时也通过接收其他人或物的信息来改造自己。跟这些东西的所有交集,构成了你的情感来源,而非这些东西本身。我们情感的对象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得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4.所谓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
5.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基于“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
6.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
个人感想:
这篇文章讲的是亲子关系。很多理论和我们平常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很有道理,父母对自己的爱,确实有时候会让我们很为难,不仅父母自己认为是“为了子女好”,子女也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基于“为了自己好”。但实际从深层次来说其实也能够知道父母对自己好的行为了掺杂了很多自私的心思。
最简单的例子:催婚。父母催婚名义上是为了子女好,希望子女能有个好归宿,幸福的生活。但是归根结底能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想抱孙子孙女;比如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再操心;比如可以和邻居炫耀子女过的多幸福等等。
其实很多时候每个人的好意,都是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为了让自己在其中获得快乐。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但是也应该有更深层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为人父母的时候,只有自己真正认识到了父母的行为,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的孩子。当有一天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时候,自己要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不懂得感恩,而是自己正在自私的干涉孩子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