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述:梁祝书院越办越成功,英台觉得和办女工加工厂相比,书院才应该是自己和山伯生活的地方,可是,免费书院也不是天长日久的事情,首饰总有典当完的那天,钱总有花完的一天。
来书院读书的孩子,大多不是为了求取功名,父母无非是觉得孩子识几个字,会记个帐,已经不错了,因此读书的孩子来来去去,大部分读个一两年,稍微认点字就回家了。也有的孩子是看着周围的小伙伴都去书院了,没有玩伴了,那不行啊,就和父母作死作活,也就来了,这一部分孩子读书是及不上心的,课堂上嬉笑打架,常常把山伯气得够呛。
深秋,桂花又一次开完的时候,书院的冬假开始了。整理完书院的各种材料,关锁好书院的门窗,山伯一家也暂别书院,回到了梁家庄。
山伯盘算着书院这两年的帐,发现自家贴补进去的银子已经很多了。
水生的工程多也冬闲了,夫妻俩帮着山伯算账,水生说你们不能这样下去了,这书院是个无底洞啊。
英台说,典当行黄老师还给我的簪子,我可以再去当了,或许还可以抵挡半年费用。
不料,黄老师坚决不要英台的簪子,他出了一个主意:成立一个乡绅筹资团,大家合资办个学院,也好造福一方百姓。
在黄老板的奔走呼应下,这个筹资团果真成立了,马医生,黄老板,水生,都出了相应的份额,还有在外地开矿的刘老板,本地乡绅陈,乡绅杨,人多力量大,差点关门的书院又能在春天正常开启了。
山伯现在忙碌的是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接收什么样的孩子,整理出一份必学书籍,各类资金处理台账。
这样下来,其实一切又回到了开始,没有乡绅出钱的村子的孩子,再一次没法来书院了。
英台和山伯感到有点内疚,然而现在各类事情的决断已经不在他们夫妻手里了,都得征求这个乡绅会的意见。
其他村里想来读书的,只能单独出学费,学院又招聘了几个先生,马医生的老婆也彻底的不做女工加工,来书院帮忙煮饭了。
这六个乡绅的村子,适龄的孩子只有三十多个,其他的孩子要么各自交学费,要么就回家了。不过一年后,书院的孩子又增加了,居然有外县的孩子来读书了,书院开始盈利了。
这是英台万万没有意料到的:书院可以赚钱。
那么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呢?
梁祝书院,现在远近闻名。
六大乡绅要求书院的每个先生给他们提供一天公开观摩,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山伯很是抵触,书院读书是很神圣的事情,怎么还要开放给大家看呢?
英台觉得这未尝不是又一次扩大书院知名度的机会,索性贴出告示:书院将在五月初八初九初十,向所有出资人和学生家长开放。
开放前的两个月,先生们上课都是随手应付了,因为要准备各种资料啊,
譬如准备开放那三天的课堂,那是每一句话都要好好琢磨的,上什么课,怎么开头,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用什么典故,这些典故是否经得起推敲?以前上课的资料也要准备好,说不定家长们会要求看看以前先生教了什么?对照一下自家孩子学得是否到位。
对于山伯来说,除了准备那三天的事情,还有书院的各类账目,书院内外的各种文化氛围的布置,伙食的配置。
让山伯棘手的还有,马医生的老婆管理的伙食,那是一笔糊涂帐,,她根本不认字啊。
办一个学院,原来是这般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