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写作梦?
我在《21天高密度学习后如何实现每日输出?秘诀就俩字!》一文提到的写作课程,引起好些朋友的兴趣,针对这次课程的学习收获,我专门做了一次总结。
整个过程心情是非常愉悦的,这些经验也许看起来并不惊艳,但确实带来很棒的提升效果,如果我的探索经历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又是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1.坚定写中长文
不少写作的朋友常常为“写什么”苦恼,而我却因为写的太多纠结了很长时间。
最近一个月,我在公众号发布了20篇文章,每篇都在2000字左右,要不是因为待产在家,根本不可能如此“高产”。
粗略估算,从提纲到初稿再到定稿,加上几次修改,平均每篇文章投入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一篇文章分两个时间段完成,每次写完总有筋疲力尽的感觉。
我开始考虑是否要缩减写作长度,毕竟太累了啊! 前段时间跟写作老师诺爷聊天,她调查分析过大量优质公号文章,很多热文其实是长文章,而且预见未来长文章会越来越受欢迎。原来,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喜欢快餐式阅读。
套用马云爸爸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不是长文不行,是你写的长文不行啊!恩,虽然现实很残酷,但它让我不再纠结,坚定写中长文的决心。
2.写作721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坚持写中长文,又不想那么心累,该怎么办?
一次课上,诺爷说完成一篇字数相当的文章花1.5小时,简直让我羡慕嫉妒恨啊,要知道我花了三倍以上时间!
她把二八法则运用到写作时间分配上,80%时间用来做寻找素材等准备工作,20%时间一气呵成写成文章。相比之下,我的时间分配几乎是倒过来的顺序,我开始意识到,时间分配不合理背后是精力的错配。
就像一桌美食,如果前期的食材、调味、器材没有准备充分就开始制作,中途缺了老抽出去买,缺了蒸锅再去买,浪费的时间可想而知。GQ总主笔何老师也曾说过,一篇好的报道是由采访决定的,采访就属于准备阶段。
道理以前并非不懂,可是写作的时候总是任由自己随性而为。边写边想,边写边改,都是降低写作效率的坏毛病。
带着长期形成的习惯,二八法则对我很难凑效。渐渐我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721法则,即70%时间用于准备工作,20%时间用于写作,10%时间用于修改文章,尽可能把一篇文章拆分成3个或以上时间段进行,确保每次大脑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写作。
修改文章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改好一篇文章比多写五篇文章带来的收获更大。几年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也一直这样要求团队的小伙伴:一篇文章检查修改少于三次,是不能出街的。每一次打磨都会让文章呈现出更美好的样子。
花更少的时间创作一篇文章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增加写作信心和愉悦感,就像此时我的享受状态。
3.好好说话,说人话
喜欢写作的你是否想过,你为什么要写作?
曾经我以为写作是为了记录自己曾经存在过,现在我笃信:写作是和世界连接的方式。两种不同的信念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写作动力。
前者是一种很强的内在驱动力,但也很自我,如果当做个人私密日记来写是没有问题的。可实际上,我们其实渴望通过文字来表达感受、态度和观点,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表达自己和连接别人之间,需要了解读者需求,洞察他人的世界,带着同理心好好说话,而不是板着脸硬邦邦地说道理。
也许是性格的关系,我自己在这样的怪圈里迷失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才被点醒: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对我讲大道理?大道理谁不懂,还要你告诉我?虽然残忍但一针见血,一言一行里往往藏着我们性格的弱点。我们怎么思想,就怎么说话,就怎么写作。
自说自话,生硬讲理的背后,也许不过是那份“写作是为了记录自己存在过”的一厢情愿,却还奢望别人听见我们,和我们互动,难免失望而归。
4.了解最真实的反馈
既然写作是为了和他人建立沟通,获得读者真实的反馈,对作品有客观认识,就是提升必不可少的功课。
写作课为此专门设置了嘉宾团作业点评和老师约聊项目。写作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再多的理念、方法学习,如果没有针对性指导,很难取得真正的突破。我近期大部分宝贵经验收获,都得益于直接约聊写作老师,困扰多时的谜团一个个被解开。
尝到甜头后,我尝试向一直关心我写作的先生主动要反馈,经过敞开心扉的交谈,他大胆表露对我文章的看法——缺乏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
面对这样抽象又直指本质的评价,我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明明被挠的很痛但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真够坏的!我知道这不是朝夕能改的,但当我尝试把这样抽象的反馈,转化成写作盲点并向老师寻求帮助,竟然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专业的指导意见让我学会把“历史”和“性格”问题暂时搁浅,直面写作的不足之处——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让文章可读性更强。我看到了下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现在的我还不具备写出好故事的出色能力,但带着全新的心态出发,写作变成一件比从前更可爱的事情。
5.向优秀公号作者学习
很多写作朋友关心,怎样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是:找一个与你风格相符的最优秀作家进行模仿。听起来并不鼓舞人心,甚至还有点low。可是在写作领域,再也不会有一种全新的风格出现。向最优秀的作家学习,融入个人特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世界上没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一样的写作风格。
我们需要一个最优秀的模仿对象,也需要更多优秀学习对象。
优秀的标准是,他在某一方面值得你学习。比如我一直在学习写作群里一位职场宝妈的公号文章,虽然她没有写过十万加爆文,但90%以上标题都很吸引人,文章逻辑结构清晰;比如我的写作课老师诺爷,文章画面感很强,读起来非常流畅;再比如我的时间管理课程老师Angie,非常擅长写干货文章,内容富含营养,让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分享个人经验……
一篇文章包含选题、结构、内容、句段、词语、标题等多个维度,从优秀写作者身上专注学习一两个方面,能取得快速提升的效果。
6.素材库保持写作活水源源不断
最近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大脑包含两个脑,一个是内脑,另一个是外脑。
内脑用来思考,比如我们在一节课上学到的知识,一个突然飘过的想法;外脑是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利用云笔记建立写作素材库,就是打造一个外脑系统的过程。
根据一篇文章“生产”的过程,可以把素材库进行以下分类:灵感、题材、结构、句段、词汇、标题。平时在学习和阅读中看到好的内容,分类记录下来,定期梳理,随时调用,让你的文章在多维度持续“升级”。
这里特别分享收集灵感的奇妙体验。
收集灵感之前,我常常被各种奇怪想法打扰,有时会长时间陷入思索,精神处于游离状态,灵感收集习惯把这些杂乱的想法“变废为宝”。每当需要写作的时候,我只要在灵感库里面挑选一个感兴趣的题材,就马上进入状态,再也不需要冥思苦想,今天要写什么。
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灵感爆发时间”,也许是入睡前?运动时?走路时?每当灵感出现,尽可能马上记录下来,因为它很容易消失,再也想不起来。
内脑和外脑之间的回路就像一条高速通道,输出和输入之间越频繁,越能在其中游刃有余,最大限度爆发创作的能量。
如果我的文字让您有所收获,并愿意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将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