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腊月十八,周六,晴,8至14度
终于,这个月快过到头了。本月写作的总字数已达六万字,有被掏空的感觉。记得大作家王朔五年写了二百万字的小说(数字可能有误),所受的惩罚是接下去的十年写不出一个字。今天将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读完。其中第四章几乎是翻过去的,我一读到印度哲学的现量、比量、非量就头大。虽然梁先生作了通俗的讲解,可逻辑还是绕来绕去。我以为读此书,须得读上几页,就寻个黑屋子打坐,慢慢地理、深深地悟。脑袋读得裂开,也没能从迷宫里绕出来,就不在此复述了。
今日早起,背了《诗经》,做了葱油饼。上菜场买了十五斤冬笋和十二笼发糕,提了箱海鲜以及莲子、草莓、坚果等去衢州拜年。先到夫的堂姐家、再到婆婆家。堂姐是夫家的大宗,上一辈人只余我婆婆,而堂姐年纪比婆婆还大。故给堂姐拜年,就是给夫的父系亲属拜年。吃完中饭,夫与婆婆去给母系亲属送发糕。我与儿去逛市图书馆。听说,全市的图书可通借通还了,想尝试一下,顺便将“信阅”借的书还了。
先到婆婆家对面的柯城区图书馆,他们竟然没开通“信阅”服务。只好去市总馆。总馆离婆婆家也不远,一公里多的路程。到了总馆,工作人员皆午休去了,只门口一测量体温的志愿者,她不知道“信阅”还书如何操作。我就进馆逛逛,等工作人员上班。发现馆内藏书多以网络小说为主,且多是三流以下的出版社,总之,一眼望去像在逛盗版书摊,这真是个文化荒芜的时代。高大上的装修,配上劣质低俗的出版物,上演现实版的《卖柑者言》。好不容易找到两本考古的书,想为夫借。一问才知,全市通借通还业务需再过两三个月才能开通,现正处于系统升级中。
回家后,上单位传达室取我花巨资购得的《王心斋文集》,撕开包装袋,看见实物大为失望。装桢太简陋,小出版社出版的,因为绝版而以十倍价出售。以为这类书一时轮不上读,不如等大出版社出版再买,书好,还能省不少钱。
游泳,赶上娃娃军集训,池里的波涛翻滚,有如在江中游。
晚上,坐于灯下读书。内容艰深,如推巨石前行,使出浑身解数,只略往前移了移,然后必要立身踢腿甩胳膊,再次攒足劲推。这踢腿甩胳膊的放松于读书间隙就是刷手机。一是淘宝。找了几件棉袍下单付款,过一小时又退了。过年也无所谓新衣,年前就开春,买棉袍穿不了几天,就压箱底,不如下半年冬季再买。二是信阅。到信阅系统中刷新书,又借了两本:《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先生的课堂》。不知为何这次下单要运费两元。
我所读的书,若在读书时不能全神贯注,而且每隔几分钟刷一次机,则根本就不可能读懂。并不是先生的书难懂,而是我的心不静,神不专,得摆根戒尺在书桌上。
母亲堂前成了我的书画展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