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感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4从“潜层面”分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

读书感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4从“潜层面”分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

作者: 听雨_9998 | 来源:发表于2024-02-10 10:39 被阅读0次

    4.3对取样材料的“潜层面”分析

    本节用“交流”、“个人与他人”、“批判性”、“分析”等关键词展开。

    1.交流

    美国将有语文课程的取向定位于广义的“交流”。

    (一切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交往)

    如:“语言能力有助于种种目的——完成日常的各种活动,对于事物的态度与观点的沟通,思想的扩充,个人意志的转移。” 美国各地的语文课程大多定名都包含“艺术”。

    (一个词语,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意义,这不是说这个词语多伟大,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多时候是无法区分的。)

    交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艺术,要达到特定的效果。

    强调目的和效果,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表现的极为醒目。

    (同一任务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层次的要求,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目的和都有想达成的效果。)

    将语文课程定位于交流艺术,既其源于美国课程取向,也与沿袭的文化意识和美国的教育政策有关。

    (一个国家的学科课程定位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一个学科专业所能解决的事情。)

    2.个人与他人

    陈桂生:美国的教育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民主主义”。

    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密切交互的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政策。

    泰勒:(1)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际社会和经济地位如何;

    (2)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团体各方面活动的机会;

    (3)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强求单一的个性;

    (4)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依赖于专制或贵族团体的权威。

    美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许多与“民主”含义相呼应的项目。

    (课程编制无法脱离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独立存在,课程编制和教学目标必须和本国的价值选择相一致。)

    张扬“个人”,又承认多元的“他人”,是美国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最深的养分,也是最初的源泉。)

    3.批判性。

    杜威为始终将“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视作民主的根本。

    “掌握批判思维能力已成为(美国)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

    (批判性思维是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式的方式进行思考,而能够清晰的表达逻辑严谨的推理,合理的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的取向是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这个时代特别急需的高阶思维。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天然阵地。

    上海的余党绪老师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关注他的公众号“思辨读写”可以了解他的努力和实践)

    约翰·查菲:“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这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指对包罗万象的世界进行认识的所有思维方法的总和,其中包括:一,能动性性思维”;二、独立思考;三:仔细研究情况和问题;四: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乐于”是关键词,我们应该具有一种敢于否定自我,乐于否定自我的心态,否定之否定是一种进步,人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在不断否定再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人活着就是要享受痛苦之后,才有快乐可言。)五、以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六、有条理的讨论我们的想法。

    美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课程与教学目标中,无论是总述还是细部,“批判性”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许多没有这三个字,实际上也渗透着“批判性”精神。

    (批判性思维已经从知识界发展到美国事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课程编制的大环境。)

    在西方,“批判性”不只是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而且也当做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它“不仅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

    (正因为“批判性”在文化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才会作用于课程目标,形成治学的技巧。)

    4.分析

    “批判”,建筑在“分析”的基础上;而“分析”,则传承着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

    (分析是批判的基础,没有分析的批判是个性的独断施展,而非理性的谨慎思考。)

    吸纳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数据和工作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文学研究的知识状况。知识界先提供概念,借助于工作概念,学生才能学会并达成目标。

    (课程的目标编制依赖于社会的知识状况,也受制于社会的知识状况,对教师而言,应学会如何推断,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编制反推其和知识状况的联系,发现个人专业水平的和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加以完善和提升。)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所有条目,包括“交流”、“个人与他人”、“批判性”、“分析”等条目,依赖于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状况,也受制于知识的提供状况。

    (相反,如果语文课程表现目标出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难题排除。掉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问题之后,也应考虑此时的知识水平和其提供状况如何。)

    本节小结:

    本节从“交流”“个人与他人”“批判性思维”“分析”方面比较了美国语文课程目标和中国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在于两国的课程目标制定都依赖于本国的教育政策,带有本国的文化烙印,和本国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

    不同在于美国更强调个人,强调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特别说明:括号里的文字摘自《李利手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感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4从“潜层面”分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kl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