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70948/1cd3a668d7c008af.jpg)
写在前面:
这两天,生活里被各种关于思维的文字裹挟着,先是肖老师《难倒我们的不是文字》,他说,“我们的思维倒下了,就别希望我们的教学能站起来。”“难倒我们的不是文字,而是我们的惰性思维。”读完之后,唏嘘不已,自己不就是肖老师文字里说的那一类人吗?再后来,读到南开大学熊培云教授《自由在高处》的初版序言,他说,“我内心安宁,每天活在思维的世界里,写作于我更像是一种修行。”“人类历史上真正流传下来的人文与理论经典,都是既有理性又有心灵的文字。”理性思维如何修炼?除了个人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读书该是一种最好的救赎方式。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就像《潜水钟与蝴蝶》中的主人公鲍比,只能通过一只左眼和外界交流丰富的内心世界,即使身体被禁锢笨重如潜水钟,思想却像一只飞舞的蝴蝶,可以在自由的空间任意飞翔。相信付出都有回报,相信思想可以长上翅膀,相信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辜负生命的光阴。
![](https://img.haomeiwen.com/i4370948/bbbecd24f00eaddc.jpg)
诸子学问 ,始于谋生
——再读《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七七
今天读第三章《各家的起源》,便写下了上面这个标题。原来诸子百家的哲学起源,是从谋求一份职业开始的,这着实让我惊讶不已。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他有广博的学问和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论道于黄子”,第一个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父亲“论六家之要旨”一文,在文中,司马谈批评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赞扬了道家。他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有很大影响。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谈和司马迁,刘歆和刘向,不能不说是两对优秀的父子。司马谈把哲学家分为六家,刘歆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余四家,即“十家”,分别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
后来的学者,大大地发挥了刘歆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是不分的。那时的政府部门的官吏,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意思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政府部门的官员的身份才能够讲述这门学术。
这种情况在周朝后期的几百年,就发生了变化。继西周东周之后,周王朝逐渐没落,实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并最终并秦国统一。周王朝王室丧失了权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为了讨生活,活下去,这些人就转换身份,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于是他们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了。各种学派就这样在官、师德分离中产生了。
诸子学问,始于谋生。先生说,刘歆对于“十家”的历史的起源,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也许有的是错误的,但是他又代表正确观点。
先生在肯定刘歆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历史的最新研究,形成了自己关于各家哲学起源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1.10世纪的古中国,当时周王的王室是政治、社会的顶点,天下各国的“共主”。
2.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分为许多采邑。土地的所有者,即是领地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也是居民的政治、经济的主人。这是上层阶级。
3.相对的是“小人”阶级,就是普通人民群众。闲暇时,给君主种地,战时为君主打仗。
4.因为阶级的对立,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他们有各门专业知识的官吏,而普通百姓没有受教育的份儿。这也是刘歆理论里提到的官、师不分。
公元7世纪至公元3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1.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封建贵族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为下降为普通庶人。
2.封建制度的解体,原来的贵族和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这些人就成了当时的职业教师,这时候就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3.正是因为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才让流落在各个地方的贵族,成为了某一方面的思想家。
4.这些人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有了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之后 ,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家”。
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
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
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
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
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
有些学问和天才,受政治动乱之苦,退出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先生认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以上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
先生按照自己的理论,套用了刘歆的话,可以这样归纳: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读完第三章,我还是很感慨的。想想周朝的贵族王室,在封建制度没有解体以前,他们过的是天上人间的生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他们是政府官吏,也是学术权威,一呼百应,众星捧月。可朝代更替,权利丧失,流落凡尘,不得不依靠曾经的老本行出外谋生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突然想起杜甫笔下的李龟年,那个流落江南,靠卖艺为生的皇家乐师;想到鲍比,用一只眼睛眨动,和外界交流自己的思想……“恶都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不复制别人,做好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站得高一点,唯有如此,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才不会拥挤。即使拥挤,和我们也没有多大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4370948/2589a68f130e35f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