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每天写1000字散文
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作者: 沐芝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22:50 被阅读51次

    《中国哲学简史》的前两章讲述总论,讲述哲学一些概念,是比较难懂的。第三章开始介绍各个哲学流派,开始有故事,就好懂又有趣了。

    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介绍各家的起源。我们通常说诸子百家的代表有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这种划分原来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提出来的。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提出分为十家,即在司马谈的提法上增加了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两对牛逼的父子!  良好的家学、家风往往成就几代伟人。

    各家代表,学术纷呈。墨、儒、道、法等各家学术为何观点各异,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百家争鸣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

    起初我以为因人的认识不同、人的观念不同。读了《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我似乎明白了,各家学术争异的原点是因为工作岗位不同。

    “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段文字说明,每派学术,首先要为部门服务,他的观点要为维护部门利益服务,否则他会下岗。这在今天依然如此,人的天性如此。生存是第一要义。先要吃饱,才有力气“呱白”。(我很喜欢用“呱白”这字词,是因为现在呱白的人和事太多)。

    “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权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史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

    以上刘韵的描述尽管有细节上的错误,但“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而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随着这种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

    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你都下岗了,还牛逼个啥。混江湖了,总要找个技能谋生啊。什么技能呢?原来除了“呱”什么都不会。就像我们老师,除了教书,啥都不会。(现在有些年轻人,还连洗衣做饭都不会,没人罩着,可能就是废人。)   

    没办法,那就继续“呱”呗。然而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时候的“呱”就没那么简单了。前面你是“官”,怎么“呱”百姓都听,因为归你管。  现在不同了,百姓可能就是你衣食父母,你不呱出一点名堂来,人家不听啊。你以为人人都是“权健”的信徒,那么好骗。怎么办?加料呗。

    第一种料,要维持你原来的观点,站稳你的门派。

    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出身的“儒家”,当然还得宣传礼乐。如果你也跟别人去“KTV”“轰叭”,你让人家怎么看你,你还要不要做你的品牌了。

    巫医、卜筮、占星、术数出身的“方家”,当然得继续把这世道弄得神神秘秘,如果你也跟人家玩互联网,聊“神舟N号”上天,你让人家怎么信你,你还要不要挣点零花钱。所以各家学术,拼了命的巩固自己的核心理论。                                                          第二种料,要符合百姓的味口,认真研究百姓生活,琢磨出能解决百姓问题的指导理论、实践方法。当时你的理论是指导贵族如何圈养奴隶,那时的奴隶,没有田地,没有自由,连逛街都没资格证。现在奴隶成平民了,不但能自由逛街,还能自由的出来开个联欢会。你说你那一套理论还能用吗?所以各家学术,拼了命的研发新理论。

    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现在呢?现在呢?百姓都不逛街了,全在马云爸爸,微信妈妈那里买东买西了。再过几年,聚个媳妇都可能整个机器人回来,不会吵架,还能啪啪。各家大师,生活版本已经是100.99版本了,你还在卖10.99版本的学问吗?

    学问跟上生活节奏好不好。我们学习文化、传承传统是为现代生活服务的。今天我们读书打卡,不是来被古代人洗脑的,是挖掘酿酒的酒娘,匹配现代的、甚至是未来的纯浆,酿成一坛美酒的。

    今日读《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我发现学问始于谋生,用于谋生。使人头脑聪明,精神充实也是为了更好的谋生。

    注:1.本文除个别词语外,引号内语句均为《中国哲学简史》原文。

    2.“呱白”:赣州方言,聊天的意思,专指不着边际的,无聊至极的聊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问始于谋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rc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