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堂书屋
中西方哲学差异

中西方哲学差异

作者: 当下Aurora | 来源:发表于2021-01-31 11:43 被阅读0次

    ——《中国哲学史》读书思考之1

    这几天开始逐字精读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五六年了,虽然偶尔也随手翻两页,但却一直没沉下心来好好读它。他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终于坐下来,一起喝杯小茶。

    今天写一下冯友兰先生笔下的、我理解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

    1、冯友兰先生说参用孟太葛先生之三分法,将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及方法论三部分

    《论语》说,: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指出中国的义理之学所研究之对象分为两部分:

    1)研究天道部分,相当于西洋哲学中的宇宙论;

    2)研究性命部分,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3)唯西洋哲学方法论的部分在中国鲜有研究。

    义理之学有其方法论,即”为学之方”,不过此方法论所讲非求知识之方法,乃修养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方。

    2、近代学问起于西方。科学尤其如此。哲学是以西方为参照。

    所以只有中国哲学史之作而无西洋义理之学史之作。

    ”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3、中国哲学的特点,及较之西方哲学的弱点

    1)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所谓”乃折枝之类,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中国哲学重知识之践行而非知识本身

    ”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非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 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3)中国哲学多讲”内圣外王”,故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首尾贯穿之哲学著作鲜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

    故著书立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中国哲学史中首尾贯穿之哲学书比较少数。”成书既随便,故其道理虽足自立,但是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是于简单零碎”。

    4)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人之“有什么”。故知识问题(狭义)未成为中国哲学哲学上之大问题。

    如人是圣人,即毫无知识亦是圣人。若人是恶人,即有无限知识,亦是恶人。王阳明以金喻圣人。金子成色属于“是什么”,其分量则属于“有什么”。中国人重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故不重知识。所以中国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5) ”我”与”非我”

    中国哲学家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未显著的将个人宇宙分而为二。

    西洋近代史中,一最重要的事,即是"我”之自觉。”我”与”非我”。"我”是主观的,”我”以外之客观的世界皆非我。

    ”我”如何能知”非我”?问题随之而生,于是知识论成为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部分

    6)逻辑,在中国不发达

    哲学家不辩论则已,辩论必用逻辑。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力以立言,故少有人有意识的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所以知识论之第二部——逻辑,在中国不发达。

    7)中国重人事,”为学之方”,胜在修养之法而非科学。

    中国哲学家注重人事之故,对于宇宙之研究,比较简略。西洋哲学在各部分有极发达之学说,中国哲学家注重内圣之道,故所讲修养之方法,即所谓”为学之方”,极为详尽。

    觉悟所得,乃是一种经验,不是哲学。哲学,须以语言文字表出之道理。语言文字所表之原理公式等,方是科学。

    4、再写点自己的感受吧。即所谓觉悟。

    哲学,是对社会现象、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不论是西方擅长的科学的原理公式,还是以老子哲学为代表的东方的二维辩证、修心养性哲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等。读些哲学,心中明朗,我与非我,距离就不那么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西方哲学差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ol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