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了不少IT人士,有大公司的,也有小公司的,有做销售的,也有做售前售后技术的,从事IT行业的人员构成有个特点,那就是男多女少,特别是从事技术工作。
由于IT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一个公司不可能包罗万象,就算大公司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专业。反而是一些本地小公司,在当地更加活跃,特别是信息基础建设,至于高端应用基本上是一些中大型公司把控,比如企业用到的数据库、设计分析软件,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外知名信息公司。
信息系统从基础建设到平台架构,再到应用,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术业有专攻,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胜劣汰,这些公司确定了各自的专业方向,相应地,IT从业者也有了不同的专业。
以基础建设为例,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包括综合布线、机房建设、网络系统集成,每个分类又包括复杂的技术和标准。例如机房建设就包括机房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还需要参照国际标准。规划机房时就需要在土建设计阶段对土建提出技术要求,涉及楼板承重、供电、照明、通风、给排水等要求,还需要设计与设备适配的机房温湿度调节、UPS及电池系统、消防系统等,配置机柜、PDU,设计机房内布线等等,都需要专业支撑。至于网络系统集成、应用系统,也需要相应的细分专业。
这些IT哥们,都是这么多年陆陆续续接触的。在与他们无数次的沟通时,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了解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规则,受益匪浅。这么多年来,我也亲眼看着一些生涩的毛头小伙变成老练的技术专家,当初他们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来跑业务,几年后就开上了汽车。
其实,IT圈子就那么大,人很难跳出自己从事的领域,比如做服务器的销售,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今年在卖IBM,过了一年可能去卖浪潮、曙光。城东的小张,原来就是IBM销售,几年后突然来拜访,名片换成了EMC存储销售,再后来据说又做了浪潮服务器销售,在同类公司间跳来跳去都是很常见的。有时候遇到问题打电话过去,可能他刚刚跳槽,但一般都会尽力回答我的问题,无法回复的,他们也会安排好交接,正是这种良好的关系,成为我们保持联系的基础。经常是这样,老熟人再来拜访,一般就是跳槽了,维护旧关系,带来新产品,递上新名片,而多数还是在原有领域,只不过换了一家公司。
总体来说,从事IT行业的,不论售前、技术、销售还是售后,都比较年轻,我基本上没见过50岁以上的,无论销售还是技术,他们都有一定的学历,这也说明,IT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需要年轻人,更是一个新兴产业。销售人员成分比较复杂一些,各行业都有,而很多销售就是从技术转过来的,并且技术转销售的成功率比较高,这个现象更加反映了IT行业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十多年前,IBM的技术和销售,标配蓝衬衣蓝领带深色西装,手提深色皮包,皮鞋锃亮,分头或者平头居多,绝没有艺术家的披肩长发,说话文质彬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专业、干练。而一些小公司的销售,一支胳膊下必然夹着一个或黑色或褐色的皮包,专业术语中时不时夹着几句本地土语,一些接地气的比喻,让专业变得通俗,他们同样在努力。这几年,不再有夹着皮包来谈业务的,多数是双肩包,里面装着笔记本,装备换了,说明IT业已发展成熟,销售为辅,技术服务成为主导,笔记本是最基本的工具。
“人生发财靠康波”,康德拉季耶夫的康波理论提出,财富积累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带来的机会。这个规律也反映在IT行业,从事IT的哥们,发财的都是抓住了IT康波的,而不是技术有多牛,销售能力有多强。第一次康波出现在政企数字化、甩图板的初级阶段,政企机构大量配置计算机终端,开始建设第一张局域网,购买第一台服务器、小机、数据库、办公软件,这次康波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从事IT代理的,应该积累了第一桶金。而第二次康波,就出现在2009年前后,政府和企业信息化有了一定应用,开始了全面升级,信息安全也有了标准和准入要求。这次康波一直持续到今天,亲眼见到一些走对路的公司快速崛起,而一些不对路的公司消失了。这些公司的哥们,也随着公司沉浮。
近两年,经济萧条,而信息化的步伐并没有放缓,从基础到应用,冷热不均,机会的变化与政企建设周期关系密切,也与IT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标准的更新密切相关。
据说下一次康波在几年后,基于政企信息化系统升级后经过几年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逐步成为政企机构的主要财富,而对这些数据的挖掘成为新的增值点,下一次康波可能就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也许是5年后,也许在10年后。但能确定的是,每一次IT康波的内容都不一样,第一次是硬件,第二次是软件,第三次也许就是数据。
这些年,本人也身处IT领域,这些年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那些IT哥们,你们还好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