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赵总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50
有多少父母是在假装陪伴孩子?
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周天带着孩子逛公园,一到公园,父母便找个石凳坐下开始玩手机,孩子自己自娱自乐,事后还能兴高采烈的炫耀,瞧,我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了呢!
你还这样吗?
每一对父母,都有一个严格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你不多陪陪孩子,那么,一眨眼,孩子就你长大了......
陪伴的爱是孩子一生中最有力的能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以,趁孩子还在身边的时候,赶紧开启高质量的陪伴吧!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愉快]
51
父母是一门学科
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孩子的身体跟母亲永久地分开了,但情感依附还在。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52
支持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而非你希望他们的样子,当你放下期待孩子成为特定的样子的执着,他们会变得更加可爱。
当你接纳与经验孩子真实的样子,这就是爱的诞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对他们而言一切的发生都是刚刚好,我们不必用自己的价值观绑架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每个灵魂都拥有自由意志,给孩子真正的爱就是给予自由,有时你能给他们的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因自己的经验而成长。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不是漠然,更不是不在意,有种等待叫发生,有种陪伴叫疗愈,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静等花开”就好了。
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当我们做好自己时,他们逐渐成熟的三观会清楚的指导他们的人生,亲子间的吸引力法则就是用父母的榜样打造他们内在的世界,吸引一个更加美妙和宽广的外在世界,成就他们卓越的人生。
53
即使孩子入园上学了,也不要忘记你作为家长该做的事情!
不要认为幼儿园有那么多的玩具和书,你就不用再陪孩子玩耍,因为你与孩子在玩耍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情感,以及你一对一的陪伴中发现的问题和实施的教育,是幼儿园做不到的。
不要认为教孩子穿衣、叠被、拍球、走平衡木、识字、书写太麻烦,反正有幼儿园呢,你直接收获结果就可以了。
请牢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
一个好的爸爸妈妈,抵得过200个好的老师!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愉快]
54
孩子如果在2岁前由保姆阿姨带他,形成的依恋关系是一种不太确定的、安全感不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于保姆阿姨永远不会像母亲那么全然地接纳孩子,她内心更多是责任和关照,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归属感,她没有,孩子也不会有。
“母子同盟”是指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力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绊马绳”,母亲会主动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大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孩子怎么建立自己的内心规则呢?就是小时候父母少用规则去约束他,让他自己慢慢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外面世界里建立起内心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他是不会违反的,他从小就遵守,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建立起来的,甚至包括体验痛苦建立起来的规则,他就不会去违反。
55
心理营养——学习 认知 模范
当孩子长到6-7岁的时候,大脑就有了一个新的功能---把重要他人的声音、言语和行为,像录像机一样“录”下来,当在生活中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孩子首先从大脑里去找“参考”,而首当其冲的是找重要他人的信息作为榜样去模仿,这就是为什么“言传大于身教”。
榜样就是模仿的对象,只有看见了才能做榜样。这就给爸爸妈妈提了个要求:多花时间去陪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去“录”你的行动,这样你才能影响到ta。所以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的怎样的父母。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太阳][玫瑰]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高品质的陪伴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导。这足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没错,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高品质的陪伴,而最好的陪伴与教育,就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读懂)
因为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仅要陪他玩,哄他开心,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沟通+引导)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生活中试着和孩子打成一片吧,不要摆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不妨对孩子说说心里话。
56
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孩子的攻击性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大多数聪明并有天才的孩子性格都是有些怪癖,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纠缠、较量,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行为上很乖的孩子,可能消耗了孩子这些动能,结果成年后孩子仍旧是个平庸的角色。
一朵蓓蕾你把它强行地掰开,所见的色彩虽然迷人却是昙花一现,而自然开放的花朵才可能维持长久的芬芳与娇艳。
57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好的家庭,一定是父母相爱且尊重孩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关爱孩子,不让“爱”变成“害”呢?
首先,要将夫妻关系放在亲子关系之上。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说: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一定是先爱伴侣,再一起爱孩子。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58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
反之,我们在这个时间段放任孩子,随心所欲的教孩子,关键时期没有相应的教育,您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好管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愉快]
59
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来自于父母,这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保姆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不能代替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交给谁养都行,等到了上学年龄再由父母养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孩子年龄越小,心理感知能力越强,越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这种爱和温暖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感知到的。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却花高价把他们送到各种外语班、才艺伴、托管班,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温暖。
父母应拿出一些时间做孩子的玩伴。孩子需要父母,依赖父母的日子只有那么几年,等他长大点就要摆脱父母了,这段时期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
做父母的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少一些在外的应酬,少玩一些手机,少上一些网,充当一下陪孩子玩耍游戏的大孩子。你用心地陪伴孩子,会给孩子的童年增加很多色彩,自己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爱心][爱心][爱心]
60
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或者妈妈跟孩子关系紧密,或者两夫妻没有连接,两个人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这样对孩子来讲就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困扰,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因为他跟爸爸或者跟妈妈的关系过分紧密,他会错以为他就是站在爸爸或者妈妈身边的那个人。
那本来他的位置是比爸爸妈妈矮一个阶层的更小的一个存在,可是现在把它放在了跟爸爸妈妈非常亲密的关系上,孩子就出现角色的混乱,那也许因此就影响到孩子未来跟他的爱人相处。
那还有一点,就是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承受超过他能够承受的压力。那份无力和无奈承受不了的这份紧密连接,让孩子就无法找到他自己所渴望,比他高一个阶层的爸爸对孩子的关系,妈妈对孩子的关系,以及爸爸妈妈相处对他的那份影响和支持的状态。
61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接纳。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也不管我喜不喜欢,我都要接纳,接纳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就像天下雨了我不开心,可是我接纳一样。
如果孩子只是听到了父母过高的期望,感受不到你的爱,虽然你以为你很爱他,可是他已经对你失望,一个失望沮丧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我们需要先看见自己内心的美好,才可能真正看见别人的;我们要先感受到对自己的爱,之后才可以去爱别人。
62
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道理很难推动一个人去行动,而情感、感觉可以推动人去行动。
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一个行为的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63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和成熟度,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把自己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各种辅导班,却很少有花数千元让自己去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
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家庭教育更重要。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父母对孩子不要万事代劳、替代,这样会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剥夺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
64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惩罚。此时你可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65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惩罚。此时你可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
“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66
「我爱你」这是一句多少孩子梦寐以求,能从父母口里说出来的话,这是一句多少父母想表达却深埋心底的话。
当孩子受伤时,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闯了祸、变得糟糕、不可饶恕时,往往沉浸在担心、害怕、恐惧中,觉得家长不会再爱自己了。此时「我爱你」这句话充满着温暖的治愈性,简单、直接、直抵心灵。
当孩子受伤时,一定是他最虚弱时,请用爱为他作最好的治疗。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与伤痛,我愿意接纳这样的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值得被爱的。
纵使有千言万语,抵不上一句「我爱你」!
67
生活中有多少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仅仅为了获得父母的一句肯定。
受伤的孩子,内心脆弱之时,更需要家长的及时肯定。假如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地证明自己以外,还可能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面对受伤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础上「肯定」,是家长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态度。但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
68
一般小孩在6个月的时候,就会与母亲(或最初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依恋关系,当母亲消失在视线中的时候,孩子会哭闹,此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假如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即便在现实层面,我离开了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在你心底,陪伴着你,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伤害,都需要被疗愈和被滋养。
69
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母亲,会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这会使她产生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直接导致她去改变孩子,加强她对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她所要求的完美标准。
对某些女性来说,溺爱孩子是她们自己拒绝成长的重要方式。
她们替孩子生活,为孩子操办一切,与孩子在心理上合二为一。在爱的名义下,她们这样做可以满足她们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求。但这样做可能留下无穷的后患,并且伤害到几个人。
70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或者说被别人过多地“支招”,长大后容易变成一个过分在乎别人看法的人。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某一个家庭成员患了心理或心身疾病,那说明整个家庭关系都有问题。
一个人的疾病(、心)是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制造”的,是家庭成员互动的必然产物。
让孩子自己承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的后果,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无法想象,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的幼稚、软弱和变态。
如果你栽一盆花,每天都对着花讲几分钟话,那花就会开放得鲜艳一些。那要是花换成孩子呢?
71
一个人小时候被父母管制的太严,受过情感虐待的话,长大后一定会在身体上虐待自己。
如果父母总是鼓励孩子,每遇到困难他就会认为父母和他在一起,他就不会萎缩,不会害怕。
多给孩子穿衣服,
就是强烈暗示他比别人弱,长大了,他的人格就真的弱了。
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家庭,再修正一下,
全部来自家庭,没有例外。
在婚姻这种极其特殊的关系中,真的可以互相把对方要么制造成天使,要么制造成魔鬼。
当你“隐身”成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老婆,他就找不到老婆了,也就只好发脾气了。谁愿意自己的老婆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呢?
72
内心焦虑、喜欢苛求控制的妈妈往往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内心冲突,孩子就会表现出来当遇到事情就没有主意。
妈妈不需要对自己过去失败的教育感到内疚:你已经做了当时能够做的最好的了,在生命的层面上你能把生命传给孩子,就是最好的妈妈了,当你内疚时往往会干扰你的判断,让妈妈失去基本的原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显现出摇摆和含混,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教育像水一样,无声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哪一件事让孩子顿悟,而是每天的每一件事的累积。
所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
永远记住:孩子是大人的缩小版!
教育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坚持累积,静待花开!
73
父母的关系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孩子做好自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
偏差行为是一种求救信号,是因为内心有不能满足的渴望:安全和爱。
孩子说谎,是他/她需要说谎。假如孩子感觉到在大人面前是足够安全的,他/她就会愿意讲真话。[爱心][爱心][爱心]
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再小,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引导。
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74
家长和孩子做游戏时,家长应该注意,不要滥加指责与批评;孩子的答案越奇怪越新鲜越好;数量越多越好;想的办法越实用越好。
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自己原来也有很多好主意。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主见性。
75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症,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
孩子虽是孩子但也有孩子的本分、也有独立的能力,许多事情并非一定要家长出手才能做好。像穿衣、整理、做计划……当家长过度代劳的时候,孩子本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就没那么积极,落下了一个拖延症。
所以说,改变孩子拖延毛病的第一步,就是适当放手,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
有父母的爱在背后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76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假妈妈,把自己当做了神,我能做到这也能做到那,我的孩子就应该乖乖吃饭乖乖学习乖乖读书乖乖睡觉啦。
妈妈首先是一个人,当你不能满足孩子时,把你的累真诚得表现出来,然后安心地去休息;当你自己好好生活不再眼睛一直盯着孩子时,你会发现孩子自己饿了自己会吃,根本不需要你;当你不想给孩子买某个玩具时,你就告诉他,妈妈不想给你买。
当你回到自我,把心放进自己的肚子,当你整个人的重心稳稳安放在自己身上,你的孩子感受到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妈妈,而不是一个明明很累还要假装陪伴的妈妈,他也会做真实的自己。
77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断地反复地确认才会坚固的。当他无论说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存在感的,自己是不被爱的。用心理学的词汇讲,就叫做“存在性焦虑”,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无视的感觉,是约等于被抛弃的,对他们来说无比恐怖。偶尔的几次被父母忽略,也许没什么关系,但经常性的被父母给予无关反应的回应,对孩子们心灵的伤害会非常大。有句话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就类似这个意思。
78
针对孩子的执拗行为,家长要给予理解并变通地应对。引导孩子将对秩序的执拗上升到对细节的注重和对完美的追求,并通过引导孩子体验这种细致与细腻,提升对自己行为的标准和对道德感的追求。孩子是按照生命成长的系统在每个年龄节点完成自我建构的。从3岁左右到上小学前,孩子的敏感期体验基本完成,生命系统基本建成。接下来6-9岁进入学校,孩子还将面对社会系统的挑战,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灵活应对孩子出现的小变化,伺机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
79
培养好习惯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地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80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孩子成长路上无小事,比起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更希望父母关注他的点点滴滴。让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养育孩子如同栽种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呵护的。
81
“当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一定要学会忍,看着她犯错不去插手,看着她慢吞吞的不去帮忙,甚至看着她烧钱忍住不去心疼钱。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82
那些内心强大,眼中总是充满着自信光芒的孩子身后,一定会有这样父母——他们始终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鼓励孩子,并永远和孩子站在同一边。当这样的爱住满心头时,孩子小小的内心就会充满强大的力量。其实养育一个孩子,不仅在于把他健康平安地养大,更要为他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总会经历一次又一次撕着皮连着肉的阵痛。那些生命里的寒冬需要他们自己一步一步地跨过,没有人可以代劳。我们父母能做的,除了永远尊重、鼓励和支持他们,就是放慢脚步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滋养。愿我们都能理解「爱」和「教育」的真正含义,培养眼里有光、内心强大自信的孩子,然后放心看着他飞远,去拥抱全世界!
83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叛逆孩子都有着一些共同特点:非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几乎总是拒绝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权威。 这个时候,你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只有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只有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84
让孩子听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而是因为你说的有道理。检验话有没有道理的标准是实践,不是谁说的。多示范,少说教。当孩子不认同你的说教会更逆反,习惯听从你的说教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好的教育,是家长引导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和思考,包括质疑我们,不断增加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的力量,去自己解决问题。坏的教育,则总试图去替代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让孩子确信我们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而更坏的是,多数家长认为后者才是为孩子好,才是好的教育。这个太可怕,因为杀伤力太大,孩子叛逆,无一幸免。
85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做“坏榜样”(1)说谎 害处:有时候,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甚至为自己的谎言沾沾自喜。这一切,看在孩子的眼里,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逐渐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父母的认识产生偏差。 改变方法: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