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年危机,大概是发现自己与变化的社会价值观慢慢拉开距离。有些人不甘心,极力想追赶、迎合、不脱节。这是一种选择。也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关照生命深处真正的根系。这也是一种选择。
年轻时尽力开花散叶,结出果实。中年后的生活应回归本源,寻找到根,持续滋养。如果继续为这个花花绿绿的世间拼斗挣扎,试图追逐和迎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潮流及风向,会很辛苦。理想的是中间道路,一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训练心性的成熟和稳定。不是只剩下虚荣名利。
青春期是挑战,人面对裂变。中年也有抉择性决定。这个节点涉及人如何面对死亡。最大的挑战是死前的心态和修为。对有信仰的人来说,一生都在为此做准备。
一些人热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理期待与想象的依赖者,依靠外界之力,却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无法负责。真正的转化只能发生在内心。
先行者们的力量,来自他们的洞见,对真理的探索,以及真正的对人类内在的关心。这些人即便没有见过面,也是真正的老师。
社会提供了过多的物质、科技、娱乐选择,让人以为可以有捷径回避问题,沉沦其中,但这一切只会让自我力量更加弱小。
提升是从承担困难、对自己与他人负责开始。
无法长久地用力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生气。有漠然或无视的可能,燃不起嗔恨之火焰。一想到已不会像少年时倔强地发脾气,与人冷战,决绝出走,与人结仇生怨,思维的转化导致能够接纳与化解更多。这种解缚有时也有点人生无味的感受。
戏剧性总是与愤怒、自我存在感紧紧联系。无戏剧性的人生,也失去某种热烘烘的兴味。无冲突,不矛盾,失去执着之后,只留下素白原貌。
还是希望心能够再柔软、有弹性一些。
有节制的饮食,维护身、语、意的清净,不去制造更多的贪嗔痴,行事有益自己,有益他人。这是微小个体能够为他人、为地球做的最基本的事。
把世间诸事当作是磨炼,修己心,体会到其他人的痛苦,尽力去扩展认知边界。没有困惑可以得到现成答案,良师益友的建议也仅是劝勉。在磨炼中去背负困惑,进行调校、反省,有可能完成个体化过程。
学习佛法是为了身心解脱,但很多人最后心甘情愿掉入各种圈套。圈套没有穷尽,轮回没有止尽。佛陀临终前说,以自心为依靠,以法为依靠。说了也是白说。人是没有自信的动物,也许比野生动物还不自信。
把自己交付于整体意识的循环与平衡。由它引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