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讨厌的勇气》---了解阿德勒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了解阿德勒心理学

作者: 糖阿九 | 来源:发表于2020-01-09 18:32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我刚看的时候真的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很多可以用来排忧解惑的人生道理。我觉得书中的青年和我非常相似,都是自卑怯懦的,让我读的时候很有代入感。

    关于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1、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待在舒适圈,制造出某些症状,为自己的没有勇气改变找借口。

    2、过去不是你种种行为的原因,重点是怎么看待过去。不要拿过去做借口。

    3、很多东西无法选择,重要的是怎么利用好你拥有的东西。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4、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拿出勇气。

    5、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6、课题分离: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

    7、自我接纳: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存在即有价值&为他人奉献。他者信赖:把他人当伙伴而不是当敌人。他者奉献:对他人有用。

    8、自由就是不害怕被人讨厌。

    9、人生是点的连续,连续的刹那,不是线性的,不是“在路上”的状态,不需要纠结于过去和未来,认真地活好此时此刻,不知不觉中会到达你应该到的地方。

    10、人生是很简单的,不需要有多深刻。

    摘抄在这本书中比较有感触的句子:

    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人生取决于你的想法)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目的论;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起了决定性作用)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善即有好处)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觉得不做改变会比较轻松)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不是对之前的自己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及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被一语道破,就是这个心理)

    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如果宇宙上只有一个人就不会有烦恼了)

    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自卑来源于与他人比较,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强加因果,其实是一种逃避,不要抱着这种想法)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所有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不要把别人当成竞争的敌人,而是当成伙伴)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不想上班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逃避改变)

    课题分离: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地第一步。

    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请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说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话。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课题,你左右不了)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自由是不害怕被人讨厌)

    人际关系之卡: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目的,人际关系掌握在自己手中)

    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不回避)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没有上下之分,只有左右之分)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不评价而是鼓励,“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存在即有价值)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形成闭环)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慕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认真过好此时此刻)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人生没有深刻的必要)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要更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呢?”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了解阿德勒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ep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