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里有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
说有一天晚上,曾国藩的房间进了一个贼,那人悄悄躲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睡着后偷东西。
恰好当时曾国藩正在背《岳阳楼记》,反反复复背了几十遍,就是记不住。房梁上的贼实在等不及了,生气地跳下来对他说:“像你这么笨的人还读什么书,我听得都已经记下来了。”
说完,贼一口气背完了《岳阳楼记》,扬长而去。[捂脸][捂脸][捂脸]
曾国藩小时候的确挺笨的,据说他从14岁开始参加科考,连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天啊,到底是该表扬他的毅力呢,还是该劝他早点放弃呢。
不过他当然没有放弃,实际上,前六次考试的失败是有原因的,曾国藩虽然越挫越勇,但脑子还是清醒的,一连失败了六次,他没有再像以前一样只顾着读书备考,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
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越思考越深入思考,越思考越发现问题。
最终,曾国藩终于想明白了,他的科考这路这么坎坷,最主要的其实是两个原因:
一是遗传问题,父母给的基因太普通了;二是老师的教育方法问题,他从启蒙教育开始,最主要的老师是他父亲。
事实证明,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失败的,因为父亲比他考“秀才”的次数还多,一连考了十七次才考中。
找到了问题,曾国藩就要想办法克服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显然是改变不了了,那就全力攻克第二个吧。
曾国藩的父亲是个中规中矩的读书人,他的教育方法,概括出来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
父亲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读书写文章,父子俩总是四平八稳没有亮点。
还好,曾国藩才考了六次已经发现了问题,他将那些优秀的范文拿回来一一拆解,一字一句地琢磨,终于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优秀的范文通常一气呵成、从整体到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而他自己的文章,常常过于拘谨、没有大局观。
读书的目的是深入理解后指导生活,写文章的目的是将所思所想表达通顺。所谓“我手写我心”,如果写出来的文章不够贯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思考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表达不够客观。
想明白自己的不足,曾国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写作水平,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第七次赶考中了“秀才”。
这次之后,接着考“举人”、“进士”就顺利多了,开窍了之后果然仕途更加顺畅,曾国藩也终于在30岁时当上了翰林院的官员,后来更是一路成了晚清重臣。
回看曾国藩的科考之路,他绝对是没有天赋、起点极低的那一类。一开始靠着死磕的拼劲坚持了好几年,好在从没有真正放弃过,这一点就比很多人强。
后来终于在连续挫败中深刻思考,寻找问题根源,也一步步修正自己的科考之路,爆发真正实力,这一点又强过很多人。
一个人的成功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从一个毫无背景的素人,进入到清朝权力的中心,曾国藩的身上有着常人难极的坚持和刨根问底。
所以起点低没什么可怕的,起步晚也不用紧张,只要你肯思考、愿付出、学方法,最重要的懂得坚持,未来一定比很多人强!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