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前面孔子对颜回的理想不以为然,并且提醒学生,要谨慎于“名”和“知”。这里又接着话头继续说,下面就要讲到,颜回如果去了卫国,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假使说颜回的德行深厚,信用也非常好,但是在劝导他人的时候,没有“达人气”。也就是没有通达、没摸准对方的脾气。换成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就叫:看不出人家的脸色。即使说你颜回根本无意于去争逐名闻,可是你的那些道理、学问、想法,并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心中。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怎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让他人与自己形成共鸣,这是一门技艺。你的观点、说辞再好,却不能打动听者,这就好比“对牛弹琴”,错不在对方,而是在于我们。前面孔子说过:“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自己尚且没有做到的事,而去要求对方,人家是不会服气的。学佛的人,一见到别人的“过失”,就大加批评,鄙夷外道,看不起别人,这哪里是在度众生?实在来讲,这是在把我们的贡高我慢,用自己的优越感,去凌驾在别人上面。你的理由再充分,见解再独到,听众仍旧是不买账。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沉默才是最大的蔑视。
所以,要想和对方心心相印、心有灵犀,首先必须检点自己的身心,要让自己与对方相应,而不是凭着我的主观,强行的去“推销”。现在,社会上的这些诈骗犯,为什么能够屡屡得手?原因便在于,他们擅长抓住人的心理。只是有智商,这是不够的,情商往往比智商更为重要。
如果是“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在一个刚强难化的人面前,大谈你的那一套,那么对方就会因反感而厌恶,你就要遭到他的抵触。一旦对立起来了,最后的结果,就看两个人谁的力量更大,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其实双方都受到了伤害,无能幸免。自认为自己很不错,而且总是跑到人前,去刷存在感,这样的人,庄子称之为“菑人”。这个“菑”等于“灾”,在别人眼里,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扫把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孔子劝告颜回,如果你要是到那个暴君面前去表现自己,那结果就是反被他狠狠收拾。
底下说,如果这个国君,他是个礼贤下士的人,那么他的朝廷当中,必然是人才济济,也就自然用不着你颜回了。“若唯无诏”,除非你不说话,来个“徐庶进曹营”,那么姑且还可以保全自己。要是你积极的表现自己,卫国的这些王公大臣,肯定会纷纷站出来,与你对立辩难。“而目将荧之”到“心且成之”,是写颜回面对卫国权贵的非难,所做出的反应。人家人多势众,而你势单力薄,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最后,只好认怂,甚至是彻底被对方给折服了。明明是去度化众生,反倒被众生度了,这就如同“以水救水,以火救火”,长了他人志气,挫了自己威风。只要你表现出妥协,久而久之就再也不能争取主动了,只能随顺着他们,而且更危险的是,你如果一直固执己见,还想用道德说教,用自己高尚的光环去打动人家,恐怕你连命都白白葬送了。
孔子这些话,绝不是在虚声恫吓,我们翻翻历史,就能知道,古往今来,那些因为敢言直谏而被君王杀害的忠臣诤臣,他们正是因为在君王面前“卖直”,才丢了性命。我们要劝谏别人,尤其是亲人、尊长这些和我们非常亲近的人,必须特别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