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孔子接着举出例证,来说明劝说别人,特别是规劝君王、领导者是有风险的。
夏朝的暴君夏桀杀害了他的大臣关龙逄,商代的纣王杀掉了自己的叔父比干。这些君主固然昏庸残暴,但是,追究这两个人的死因,是由于他们竭力表现自己的忠直,总是在君王面前,表现得极为爱民。这分明是在给做君主的人难堪,君王们会怎么想?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昏君、暴君的污名,而这些臣子竟然比皇帝还要爱民如子,这岂不是在说,皇帝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吗?
皇帝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而他会对这样的臣下产生强烈的嫉恨和不满。“君因其修以挤之”,正是因为臣子的清高、声望,所以才遭到排挤。屈原不正是如此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总是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不屑与世俗为伍,仅仅活在理想当中。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远远不够通达,并不了解这个人间世。
底下“是好名者也”五个字,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这些人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图一个“令名”,希望名垂青史。古代的很多大臣,在皇帝面前拼死进言,丝毫不畏惧死亡,因为被皇帝处罚,甚至是杀头,他们就可以在史书上称为忠贞之臣。
名比利对人的毒害更深。不要说那些昏君、暴君,就连圣王也不能忘了名。下面提到,尧和禹发兵攻打一些小国,把人家的国家变成了一片废墟,让人家的君主和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尧和禹所图的,是要让天下都归于仁义,将天下的人民思想统一起来。这其实是“劳神明以为一”,绝对不能算是无为而治。
不管是名,还是实,通通都是多余的附赘,是“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三国里面,董卓和曹操,一个是好名,急于称帝,而曹孟德一生也没有称帝僭号,可是他的行径,俨然是窃国大盗。
所以孔子警示颜回: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彻底的无名无为,何况是你了?但是老师也是真心的想要帮助学生,不是一味地指摘、批评,还要听取一下颜回的意见。“若必有以也”,想必颜回你肯定有什么立身处世的方法,不妨说出来。
教学要懂得观机逗教,不是给学生一通褒贬就算完事,应该具体告诉他,错误在哪里,然后针对他的问题,去施以相应的对治之方。教学相长说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彼此尊重,才能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