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成长励志
哲学修为的深浅,能够决定人生成就的高低

哲学修为的深浅,能够决定人生成就的高低

作者: 啸谷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12:55 被阅读0次

    文/啸谷

    借本文首先向一直支持我的读者致谢!

    写作源于我的爱好,自2016年至今,虽中间中断2年有余,但陆续也写下了十余万字。

    越来越觉得写作应摒弃功利目的,一为督促自己阅读,二为记录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有一点点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善莫大焉!

    当年欠下后浪出版公司的一些书评我也将陆续补上。

    (下文内容较冗长和枯燥,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近日,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关闭了自1983年创办至今的盛和塾。

    这是一个专门学习稻盛经营知识和思想的学习组织,关闭时在全球已有100余家分塾和15000余名学员。

    稻盛先生发表了《如何讲述哲学》的告别演讲。

    87岁高龄的他在演讲中提到:

    “超过80年的人生,获得过好几次超越想象之上的成功。

    不是因为运气、潮流、能力,是因为哲学具备的力量。”

    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他《中国哲学简史》的开篇即提到: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

    作为古时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性善论哲学的基本思想。

    所以,哲学更应是我们中国人必学的一项内容。

    - 01 -

    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些年中,我深感“识人”对于一名领导者或者管理者而言的重要性,甚至一度将其列为领导能力的核心和首要位置。

    因为纵观中外历史,凡是明君盛世,当皇帝的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于识人,哪怕用人的能力稍差点,也不致于危及社稷。

    而但凡每个朝代的乱世甚至末世,皇帝们的共同特征也是要么识别不出来贤臣,要么误把奸人当贤臣。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直至毁亡也仍然拥有强大兵力的朝代。

    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孙传庭的秦军、卢象升的天雄军,随便拎出来一支都能和满清的八旗军以及李自成的农民军抗衡。

    袁崇焕曾间接轰死努尔哈赤,孙传庭曾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余骑。

    怎奈崇祯皇帝虽励精图治,却始终辨识不清人才。

    袁崇焕被诬陷处死、孙传庭在决定大明存亡的关键三年被投在监狱,卢象升被庸臣杨嗣昌所误以卵击石般战死。

    每次读到明末这段历史,都扼腕叹息。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代表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虽强调管理哲学应由“管理他人”改变为“管理自己”,但也重点突出了要“发挥人的长处”。

    那么,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这又回归到哲学层次。

    “识人”是对人性规律的探索,学习各种方法论、原理也是对规律的探索。近日来,我所苦苦寻觅的探索规律的方法被《大学》一语道破:

    致知在格物。

    阳明格竹,三日不辍。龙场悟道,日夜静思。

    我们虽无成为圣人的禀赋和机缘,但在哲学的学习上却可以延循圣人之路。

    - 02 -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从佛家“缘起说”的角度看,态度便是命运的“缘”。

    而决定态度的则是所谓的“三观”,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往下追溯,“三观”的内容便是哲学的范畴了。

    可见,哲学才是决定命运的根本。

    作为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们小学要学思想品德,初中高中要学政治,大学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小在唯物主义哲学的熏陶下成长,时至今日才发现其巨大的局限性。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所言:

    当前人类科学对世界的认知还不足5%,而这5%的存在还如盲人摸象一般在影响着世界。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系列文章提到:

    牛顿发现地球引力之前,人类根本不相信树上吊的苹果和脚踩的土地之间有一种力的存在。

    如果地心引力没有被证实,岂不一直是一种“唯心”的状态吗?

    在这个意义上看,唯物论被框在了有限的科学认知中,何其狭隘!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意象”,这正是“唯心”的范畴。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的历史课本上,对于中国“500年第一圣人”王阳明仅仅用了半页纸进行介绍,并且还把他的“心学”作为“唯心论”的典型进行批判。

    而同样的“心学”却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间接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近代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打了很多胜仗后把功劳归功于王阳明,以致坊间传言其“一生伏首拜阳明”。

    本文开篇提到的稻盛和夫,其阿米巴经营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正是阳明心学。

    中国的文化遗产被日本继承和发扬光大,何其讽刺!

    - 03 -

    因从小受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现在再来学习唯心的思想就会有很多障碍。

    但正如阳明先生所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唯物主义哲学自然有其伟大的功用,我们在探寻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过程中不能走任何极端。

    归根到底,对哲学的学习与思考其实是对人思维的训练。

    有的人看问题能一针见血看到根本,有的人却总是被表象蒙蔽。

    这便是思维差别造成的。

    很多人觉得哲学类的书籍晦涩难懂,殊不知越是难读的书,等你耐住性子认真去读,收获往往越大。

    有了哲学的底层思维训练,再去读其他方法类、工具类的书就会一通百通,变得容易了。

    稻盛和夫说他每天都必读哲学,毛泽东也一样。

    长年累月的哲学学习和实践就会造成人和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别。

    - 04 -

    汉室四百年的开创者、中国汉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刘邦,当年和项羽灭秦后,被逼从关中进入汉中。

    此时项羽刚刚称霸,刘邦力量弱小,在危急存亡之际,韩信提出《汉中对》。

    这篇论著的内容不多,但却一针见血地分析了项羽的缺点和刘邦的优点,并指出:“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韩信导演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战役。

    这场战役使刘邦一举夺取关中,为后来楚汉之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韩信之所以能定出《汉中对》的良计,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及对时势的把控。

    刘邦之所以对韩信“言听计从”,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在打仗方面不如韩信。

    “守弱”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刘邦所遵从的。

    纵观刘邦从起兵到“四面楚歌”前,几乎一直处于弱势,但偏偏在这种弱势之下一点点积蓄力量,最终一举打败项羽。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篇《隆中对》为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朱升为朱元璋定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帮助朱元璋保存实力,最后顺利夺取天下。

    这是战略的胜利,但伟大的战略一定有哲学的支撑。

    刘邦、刘备、朱元璋在个人能力方面不如下属:

    文治有张良、诸葛亮、刘伯温;

    武功有韩信、关羽、常遇春。

    但他们之所以能统领这些人,其过人之处便是对“势”的掌控,这个“势”就是规律。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出此语,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也正是哲学的胜利。

    掌握“势”就是哲学所赋予的能力。

    - 05 -

    那么哲学为什么能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呢?

    《周易.系辞》写道: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认识并掌握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成功的契机便蕴藏在其中。

    接着又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虽晦涩难懂,但大道至简,我现在所能悟到的便是知其为描述宇宙运行规律的书,掌握了规律,便能根据事物发展之势推断出结果。

    稻盛和夫也在他的演讲中举了个例子:

    “人生在大海上航行,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拼命划船,同时还需要伙伴的帮助,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只有靠‘他利之风’,才能到彼岸。”

    这个“他利之风”便是哲学。

    “这个世界上流淌着宇宙的意志,引导一切事物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行。只要与宇宙潮流相一致,就能成长和发展。”

    哲学是对宇宙意志的思考和对宇宙规律的探寻,个人发展和宇宙保持一致,就能被强大的力量加持。

    - 06 -

    哲学应当被我们用于实践。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浩繁而庞杂的中西哲学思想,我们要从这些思想体系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

    然后,把哲学化为信念,并且付之于实践。

    坚持纯粹的哲学理念所回馈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

    稻盛和夫所信奉的是:

    做事彻底、谦虚谨慎、全身心投入。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他一生直接或间接创办了三家世界500强公司,创造了世界经营史上的奇迹。

    这是稻盛和夫的成功,也是阳明哲学的成功。

    500年前的1519年,王阳明完成了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壮举,即平定“宸濠之乱”,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三位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

    500年后的今天,世事巨变,但日升月落的轨迹未变,一年四季的更替未变,趋利避害的人性未变。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怎奈以逐利为导向的社会风气使各种信息泥沙俱下。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我们当以“良知”为体,为善去恶,拂去遮挡在眼前的重重迷雾,去探寻宇宙中至大至深的哲学之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修为的深浅,能够决定人生成就的高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qb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