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写下这样的文字心里是非常平静的,和之前盼星星盼月亮等着赶紧结束这一切的心情不太一样,只是觉得这是自然发生的,走到了这里而已。
想了想从19年进入实验室至今,渐渐习惯了这种每个月交文献报告和做pre、每周旁听组会的节奏,就这样整整持续了3年,自己从文献都不知道怎么查的学术小白,渐渐变成了老油条。不说学术能力怎样吧,好歹摸清了套路,以后别想再那学术圈那一套忽悠咱了。
去年3月本来是答辩最后一年,但是如果当年提交了初稿模板的话,还可以再延期一次。秋季和春季都可以选,但是只有一次机会,不过就game over。
春节期间花了7天专心写数据分析。封城的时候又花了7天写讨论。那时候每天做3顿饭+陪孩子网课+下楼核酸+买菜,等折腾完娃睡踏实了,爬起来写论文到凌晨2点……就是这样完成的。
4月交完初稿短暂地休息了一下,时隔许久终于走进电影院看了神奇动物3,感觉是对自己莫大的奖励。进入5月,外审意见返回以后又进入改稿地狱,还要做答辩用的ppt,忙活了大半个月,等到真的上场时反而没有真实感了。似乎比平时组会上汇报表现得还糟糕,但是看起来老师也不怎么在意PPT做得咋样,重点提问都集中在论文本身。
想来2020年以来,3次春季学期答辩,只有2021年是地面的,还好我那一次见缝插针地在上海看剧的间隙去了一趟北京,跟着旁听,涨了不少见识,所以这一次才敢在第一天报名,结果因为用学号排序,其他几位伙伴都是17级的,我毫无悬念地被排在了第一位。答完就放松啦,后边一边玩一边听完了后面几位同学的部分,中午的时候宣布全员通过,真的太棒了。
通过以后就只剩下修改和查重了,我已经连着两天出去吃大餐庆祝了,后面等学位证下来打算再奖励自己买个华为mate paper,学习型人格障碍,药不能停,这一站搞定,后面要向下一站进发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