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哲学和文学都是两个很宽泛的语境,就像一个孩子在河边捡了个贝壳,却以为自己看见了大海。
曾经有过一段疯狂阅读的时期,囫囵吞枣的看过很多闲书,古今中外的,杂七杂八,那时也是我人生懵懂少年时期,敏感而好奇,喜欢在书中寻找答案,甚至连《圣经》、《金刚经》、《古兰经》这种宗教经典都想拿来啃一啃。
许多外国作家喜欢在作品中探寻哲学,诸如无神论主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加缪的《局外人》,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卡夫卡的作品等。
有人觉得哲学是很抽象枯燥的,形而上学,让人望而生畏,但对于我来说就像探险家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但是我对那些枯燥的专业哲学知识产生不了一点兴趣,我对哲学的欣赏心情来自于文学,确切的说是来自那些伟大作家的文学作品,架起了一座通往哲学的桥梁。
有一段时间人生出了点状况,那时文学走进了我的世界,一知半解的读了一些著作,好像读懂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而大部分作家的作品其实没有那么深奥,你甚至可以反复看几遍,对作品故事的前因后果了然于心,但你依然不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曾经看过一位冷门的法国作家写的书叫《梦之书》,这是本让书评家都没办法评论的书,各种后现代的写作技巧目不暇接,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未来派,朋克风,类似后现代艺术作品的拼接主义,有种为了让读者看不懂使尽浑身解数的圈套。
文学中的哲学很有趣,是吸引我反复看一本书的动力,有些也许我即使看了很多遍也无法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阅读的兴趣,在这一遍遍的阅读中感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当你面对现实的困惑,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伤尽头脑,倒不如看本书,面对痛苦和困境是不是能更坦然一些?
当然哲学和文学并不是解药,有可能还是毒药。
我说的毒药并不是说那些作品中包涵的可能让人负面情绪的因子,比如作品中色情和暴力,还有让人读完后陷入一种沮丧的情绪。
尽管读了一些包含存在主义的作品,你可能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如果一切存在都是虚无的,人终有一死,生命的尽头是无尽的虚无,金钱,爱情,事业,都是过眼云烟,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读了佛洛依德的潜意识思想,我们发现人类积极向善的的本性也值得怀疑,佛洛依德用一种独辟蹊径的科学实验的手段,解析了人的梦境,揭示了人类不敢面对的真相——潜意识里人其实有某种动物性,性欲和动物性的破坏性掩藏在人性的深处,多么令人细思恐极。
仰望浩瀚星空,人真的好渺小孤独,宇宙的尽头是什么?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曾有先哲们早已看透:仰观宇宙之大,言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固之一死生为虚诞……
脚踩大地,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思考,庄子的《逍遥游》作了很有趣的灵魂思考: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回到现实生活中,其实终究是个懒散佛系的青年,虽然现在不怎么看书了,忙于各种事情,也并非从事着一份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看书,写字,思考,只是业余爱好,并不能让生活更好更体面一些,曾经还有段看书看到走火入魔,对身边一切事物感到悲观沮丧,孤独而黑暗,套用草东没有派对的一句歌词: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我想要过的/有钱人都做过了/
年少时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在晦暗中度过了年少无知的岁月,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时常会遇到尴尬和挫折的境遇,哪怕是现在,有些认识的同龄人已经达到了我曾经企及的成功,或者创业成功当了老板,或者留学国外,或者在大城市西装革履人模人样,只有我还是那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懒散佛系,这时候突然开始写作,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达到某个程度,这或许也是我在生活之外存在于世的一点价值和精神寄托。
对于那些把写作当成一项业务的作者来说,我并不太能接受,他们通过写作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生导师,让我感觉到不真实还有油腻,我理解的能打动人心的写作永远是真诚的,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但是真诚的写作也并不是把自己的阴暗和不体面都无脑的暴露,有些极端的写作像是在大街上暴露生殖器官的精神病患者,含蓄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和美德,人类知道掩饰自己,这其中又包含了“矛盾”这个哲学老命题,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矛盾中纠缠不渝,至死方休。
也许我对哲学和文学的理解还太浅显了,对辩证法、本体论一窍不通,对哲学理论望而却步,我也写不出鞭辟入里的人生哲理,阅读,思考和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跨过山河大海,沿路处处是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