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作者: 道之可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16:49 被阅读0次

    第二章中第一句话是“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此句中有几个关键词点明了教育学的性质,“迷恋”,意味着对之投入之深,热爱之深。“他人成长”,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本质特质,对于自我之外的被教育者的成长的关注。“学问”,指出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情境”这个词极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情境的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影响作用于儿童身上。书中说:“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

    情境性,很好理解。每一个教育者发出的命令都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其影响因为情境的丰富与复杂而呈现一种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的特点。以语文教学为例,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创设情境,其目的亦是为了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受到教师希望其能受到的影响。如看到满目疮痍,漫天黄沙,让学生意识到环境被破坏的可怕后果,从而激发一种强烈的环保意识,这就是此情境创设产生的影响。再如,语文教学中提倡的情境作文,道理亦同。

    实践性指成人与儿童一起生活中,对于出现的每一个情境都应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会采取行动,这种行动往往是不假思索的。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我们做出的行动都是规范性的,是成人根据自己的负责任的方式进行行动,因而会带有一种示范性,是规范的,在道德上是无懈可击、有理有据的。在教育学关系中,成人与儿童自然是有相关性的,成人与儿童的出生、发展和成长都有关系,而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成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思,何种方式能够使儿童成长为更好的样子,应当如何去做才能最好地呈现出自己对于孩子的良好的教育影响力,同时反思,在教育行为中是否存在一些不恰当、不正确的方式。

    但是,不能讲影响视为是为了控制他人,或者将要控制他人,从而出现一种主客体的关系。相反,影响是一种自然流动的非同寻常的东西,它可能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结果或作用,总之,它隐含着人在另一个人面前的坦诚和开放性。认识这种关系非常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往往将自己的位置高估到能够对学生随意进行控制,或者施加影响,以居高临下的身份来完成,这种方式,轻者会忽略教育对象自身对于一些问题或思想的独特体验,重者则剥夺了学生与教育者正常、自由交流的权力。

    每个人都处于以前事物的影响之下,对于历史而言,对于文化与传统而言,我们始终处于它们的影响之下,包括儿童,包括教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我们与影响源的关系?我们对于受之影响的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呢?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批判,在有理智支配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对影响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调和传统和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的能力。这,尤为重要。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批判地继承?有继承又应有所发展?我想到语文教学。对于教材的处理,我们往往更多地受制于教参,受制于权威,这就是处于它们的影响之下,而教师应该合理地做出选择,做出取舍,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一些参考资料,要有自己的理解在其中,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方法的运用,要进行价值判定,这就是处理好与影响源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的方法。

    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着相互间的、文化传统的、语言的、他们自身历史的、社会物质环境等的各种影响,成人和儿童间的影响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就具有教育学意向,这种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于是,会出现一种情况,对于儿童而言,成人的教育自带一种权威的影响力,有人害怕这成为一种控制,成为一种施加权力的伪装形式。他们认为,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对孩子具有教育学意向使得孩子具有了柔弱和依赖的状态。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观点中也有一种教育学的意向,因为是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成人都能够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因而更多的成人采取了保守的方式,按照其感受到的影响,对儿童进行教育。此种情况下,没有对影响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我们也不应苛求。

    对于区分哪些情境具有教育学意向和哪些情境没有教育学意向,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uo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