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14 天分享
2007年8月1日晚高峰时间,35号洲际公路西线密西西比河大桥(I-35W密西西比河大桥)突然坍塌,造成13死145伤。这是美国1983年以来最严重的非天灾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桥梁坍塌事件。
早在此次事件发生的17年前,该桥就被评为“结构缺失”,有坍塌风险,需要定期检查维修。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地政府在17年间一直无动于衷,得过且过,最后导致了这一场悲剧呢?
01
原因为何?
不仅仅是 I-35W 密西西比河大桥出现了这个问题。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基础设施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些“问题设施”大多不是突然倒塌的,相反,它们之前几乎都有“预兆”,他们也几乎都被检测机构“预警”过。
这是遭遇“灰犀牛”危机的典型第二阶段的情况。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但是还是“得过且过”。为什么会这样?
1. 担心风险
在我们的基因中,我们对于未知是充满恐惧的。因此,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时,人们第一想法不是行动,而是“按兵不动”。
人们害怕犯错,尤其害怕在众目睽睽下犯错。一旦做出了错误决定,人们会担心结局很悲惨。于是就算发现了“灰犀牛”,他们也宁愿不犯错,也不采取行动。
当人们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保持现状,这样就看不到风险;另一个选择是行动起来,但是要承担未知的风险。
因为害怕犯错,所以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前者。尽管根据历史数据表明,后者成本损耗更小。
2. 责任感的缺失
这一点可以作为上一个原因的延伸。
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抽积木”的游戏?(如下图)
在这个游戏中,几个人轮流抽一个积木,当轮到谁抽完之后,这个“建筑”倒了,就判为他输。
“I-35W密西西比河大桥”事件和这个很像。在那些“管事”的人眼里,修补一次大桥,就相当于是抽一次这个积木(尽管现实情况与他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
他们害怕哪一次修补了以后,桥塌了。他们担不了这个责任,于是索性就无限期拖延了——美国联邦公路总署对这个桥的取代计划竟然被排在了2020年(与1990年被列为“结构性缺陷”比,整整延后了30年)。
3. “痛”与“峰终定律”:
“峰终定律”指的是,在一件事情结束后,人们对这次体验的峰值以及结束部分印象更深。
关于“痛感”与“峰终定律”,心理学家与医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已经过病人同意)。
他们让病人接受某检查。其中一组病人经历的是几分钟强度大的疗程(“痛苦总量”小),另一组病人疗程长达几十分钟,强度小(“痛苦总量大”)。他们会在病人治疗结束后报告自己的痛苦感受。
他们发现,经历的时间段不代表痛苦感受就轻。实际上,那些经历几分钟的人表示,痛感更强烈,“后劲”也更大。
有了这个实验的结果,我们也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愿意“得过且过”(“长痛”),而不是选择“速战速决”(“短痛”)。
从成本总量来看,“长痛”的成本支出要比“短痛”多出很多(就像一点点磨损每天磨损1%,持续50天与一次性磨损10%相比较,前者损耗高太多了),但是人们还是得过且过,选择“长痛”。
当我们发现问题时,如果及时纠正,就像一下子把创可贴揭开,那种感觉是很痛的,尽快这种“真实的痛苦”总量比较少。但是在“患者”的心里,这种“疼痛感”造成的影响会持续很长。
02如何行动?
1. 做一个成本计算
在那么多“前车之鉴”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长期来看,“不作为的成本”比“作为的成本”高很多。
在《原则》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直接结果与后续和再后续结果。
直接结果指的是立刻呈现出来的结果,比如放肆吃一顿的满足感。后续和再后续成本指的是长期造成的影响,比如坚持健身一年,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要尽量多地关注后续和在后续结果,尽量少关注直接结果。大部分效果“立竿见影”的、直接结果好的,从长期来看,后续结果往往效果一般。
在下一次我们察觉到类似的“风险”,我们想“得过且过”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了长期结果更优,我是现在完成更好,还是拖到后面再做效果更好呢?”
2. “亡羊补牢”
美国第72任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曾经设立了一个体系,后来这个体系在美国诸多行业与公司得到了推广:
在所有事故和伤残发生后的24小时内报告原因,以及提交如何阻止其再次发生的具体方案。
这个方法效果很好,美国铝业公司的因事故伤亡造成的损失工时率,从2000年的1.86下降到2013年的0.085。这一举措帮助美国铝业公司提高了5倍收益。其他行业也受益颇多。
其实这就和我们所说的“复盘”很像。通过每一次的报告原因,我们的“事件经验库”在不断得到扩充,同时,我们提交的“预防方案”在后面的危机中也能成为一个非常有力的参考。
3. 节奏适中
在比较了各个国家的改革进度后,俄罗斯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与欧洲改革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卡廷卡·巴里奇一致对中国给予好评。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说,波罗的海周围国家早早就进行了快速经济改革,但他们经济萎缩得太快。“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跟头。
卡廷卡·巴里奇在评价欧洲的经济变化时,曾表示欧盟由于成员国太多,很多决定都要一拖再拖,效率非常低。往往过了几个月,才只迈了一小步。这种“原地踏步”的前进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合适的行动策略,应是时间节点恰当,节奏也适中。中国的改革是稳步前进而且非常有连续性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表示,中国做得非常棒。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书籍:
1.《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作者 米歇尔·渥克
2. 百度百科:I-35W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