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教育内卷,严格限制教师校外补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还教育一片清净之地。这一切看起来没有毛病。实则是适足削履,刻舟求剑。
我们知道,目前的考试制度,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人才科举选拔制度。
自古以来所谓“学而优则士”。这里的“优”,并不是指读书读得好,学问好的意思,而是说,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不妨再去做做官。否则“士而优则学”就会解释不通,总不可能是做官做得好就再来做学问吧。
从这个层面看,古人所追求的做学问或者说求学之道,并不是为了做官,至少不全为了做官,最后成为人上人,而是要为了明事理。用孔子的话说,是为了追求仁义之道。从这个层面来看,与今天读书的目的大相径庭。今天的学子读书,目的单纯到就是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做一个“人上人”。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站到食物链的顶端,从劳力者治于人的阶层到劳心者治人的阶层。这就完全脱离了教育的目的,不内卷才怪。
越到金字塔的顶端,其资源就越少,越需要削尖脑袋往上钻。我记得原来有一位同学说过,他这一辈子要做“人上人”,如果不能象炮弹一样轰出去,就要象细菌一样钻进去。可见追求地位财富的过程,已经完全脱离了道德准则,到了不择手段,没有底线的程度。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能培养出有高尚情操的人吗? 不要说高尚情操,连情操二字都没有。
记得几年前,有位国外朋友同我说,他在德国,看到水管维修工的学历都是博士毕业,还写过几本专著。我想,目前咱们离这种文化底蕴相差至少上百年的距离吧。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能找出不导致内卷的办法,目前这种封杀补习学校,切断教师课外补习的做法就显得幼稚可笑。
教育的公平在于资源分配的公平,在于教育过程中选才的公平,在于教育结果评定的公平。
先说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目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已经严重倾斜,有的高等学府,一年的拨款就上了四五十个亿,这些数据大家随便网上一搜便能看到。获得了巨额的教育经费这些表面唬人的巨大怪兽,却看不到相应的教育成果,甚至成了海市蜃楼。这些高等学府年复一年成就了一部又一部《金刚经》。
教育过程选才的公平更是子虚乌有,比如北京大学,真实的含义应该是北京的大学,这所大学在北京招生的分数,连其他地方上三本的分数线都不到。还有各种所谓特长生,加分项等等,各个大学都留有这种名额,这对于真正努力学习这些偏远地区的学子,何来公平可言。
教育的结果的评定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大学给自己的学生发证书,这是让大学既当裁判,也当教练。这种大学里出来的学生,其含金量又能有几何,大学的教育成果又能经受得住谁的检验?
在此,我想到了一个笑话,供大家分享:
有一士兵战场上被箭射中了手臂,找大夫治疗,大夫将箭剪断,给士兵敷了药,就完事了,士兵说箭头还在肉里呢,大夫回复,我是外科大夫,肉里的箭头不归我管。我们的教育目前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至于产品到了社会上是否有用,这跟教育已经没有关系。原来我们所说的教育的使命感已经完全消失。
一个优秀的民族是注重教育的,而教育又是一个长远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一个人技能容易,教一个人德行太难。 因为从事教育者本身的德已经不存在了,何谈受教育者的德行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在所采取的措施不但不能改变教育内卷化的严重状况,只会让教育向更畸形化的方向发展。
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首先就要改变唯读书才能成为“人上人”的思维;其实,让教育变得更公平。如何公平,取消特权,对每位学生做综合考量,将实科成绩比重减少,而对社会公德,技能分数比重加大。
对学校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的身份改掉,将所有大学的学生的学位评定采取由国家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甚至让国际的权威机构进行评定,采取不记名盲评方式进行。
大学只是一个教育的平台,这个平台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应该是人人都可以上的大学,至于上了大学能否顺利毕业,达到应有的水准,则应该是评估机构需要做的事情。
诚如此,这些所谓培训机构,根本用不着采取强制行为去禁止。
是螺子是马,拿出来溜溜。教育也同样应该如此,让教育彻底走向市场化。才是解决目前教育内卷化问题的唯一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