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22467/a5858f28acc06853.jpg)
1.如果有人承担了对其他人的照顾和责任,那么就存在着这样的风险:无论他是否有意为之,他都会在事实上危害到其他人的自主权。如果有别人来操心我的幸福,那我就不需要自己再去操心;如果有别人替我完成工作,那我就不需要自己再去完成;如果有别人把我作为艺恶搞独立的个体应该自行承担的功能给承担了,那我就不再需要这些功能了。
思考:这种现象很常见在那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子女身上,也常见于依恋中的伴侣关系。
2.当来访者取得了突破和成就,这个成绩是被算作他本人的功劳呢?还是被算作他的治疗师们的功劳?
思考:咨询师的责任是为来访者提供改变的条件,就好像老师给学生上课时,会精心准备课件,会认真处理资料,这已经尽到了咨询师的责任。是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学生。一个人想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为此花了一笔昂贵的费用买了装备,这些装备不能保证他一定会登顶,但为他的登顶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达到顶峰的功劳还要归功于爬山的那个人。
同样,咨询师只是改变的催化剂,改变发生的成绩和功劳还要归功于来访者自身的努力。
3.他是一个能够自己负责的,有行动能力的,能够自己承担过错的主体呢,还是一个作为某种疾病的牺牲者,孩子般无助的,需要别人关心照顾的客体?
思考:当我们面对来访者的症状时,是应该把这个来访者看作是症状的受害者,又或者是症状的创造者?
如果来访者的奇怪行为被解释成是“疾病”,这就产生了一个“去交际”的过程,他的交际意义被剥夺了。
来访者的行为不能总是被看作是某种疾病的结果。(这个案例中的来访者长期接受精神病医院的治疗,在书中被称为“患者”,这不在心理咨询的范围,但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这段话回看自己 ,当我们在面对来访者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行为时,我们是用心理疾病的 角度去解释,还是把他的行为解读成他独特的交际信号)
4.拥有好的意图与达到好的效果并不能相提并论。
思考:当一个人看到某个人有好的意图并且想帮助他,那么当他不想辜负这个人的时候,他就非常容易陷入困境。那么他就会陷入不得不放弃自己观点的危险之中。“好人容易伤心”,经常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却不被领情。根源上来自于那个被帮助的人想要发展自我意识,他并不想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意志当中。只要这个人是健康的,他总会想要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这种“帮助”关系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