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喜欢那些上课时特别善于讲故事、讲笑话的老师。
故事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也会从老师分享的故事里悟到了很多道理。
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老师。
前两天走进小学校给小记者们分享了一小段我的记者生涯。
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丰富阅历”“磨练心性”“自我实现”的几个关键词,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小种子。
有孩子课后接受采访说:“听了课后,我更想当小记者了。”
但是看了《故事力》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当天的开场,感到遗憾。
我的讲述中,没有情节、没有设置冲突,如果把我的素材整理成一个个小故事,效果肯定不一般。
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全新思维》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才能决胜于未来。”这6大全新思维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故事力”——用故事思维讲出你的故事并由此产生影响力。
那么培训的课堂上,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呢?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编辑,就是故事的内容,另外一部分是故事的表达和呈现。
完整的故事包括四要素三冲突的编撰方法。
四个要素分别为:第一个是角色,第二个是情节,第三个是情感,第四个是悬念。
角色
也就是故事里头需要有一些鲜明的角色。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我上课的时候讲了一个案例故事,说有两个新员工,一个小 a级的小 b,他们都分配到了 c公司,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没感觉?
因为小 a和小 b只是两个符号,完全不是两个人,他们没有情感、没有性别、没有信念价值观,甚至也没有性格,所以我们会觉得很抽象,不会引起学员的共鸣。
那换一种说法,说有两个新员工,分配在abc公司,他俩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一个叫 Jack,曾是学生会主席,一个叫Rose,曾是学校宣传部部长。
这样说的时候,虽然情节还没有展开,你是不是已经有感觉了:
明显这个 abc公司应该是一个外企吧,Jack和 Rose,也代表了他们是大城市的白领。
当听到他们一个是学生会主席,一个是宣传部长的时候,听众也能隐隐感觉到他们的性格。
简单的几句话,让人感觉到是活生生的人在我们面前,比之前小 a和小 b鲜活多了。
情节
情节就是各种各样的冲突,在时间线或者是空间线上的排列。
也就是说环境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自己之间,总会发生一些冲突,把这些冲突按照时间线排起来,或者按空间把它排起来,就构成了故事里的情节。
比如说电影《2012》《后天》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冲突;
人和人的冲突,如果用电影举例,就包括韩剧、谍战片等,其间就有大量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
人和自我之间的冲突,比较高级,一个故事要是能写到这个层次,它往往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坐在那,自言自语,“活着还是死去”。
这里头是不是内心的冲突很大。
他描写的麦克白斯夫人,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女人,她半夜起来梦游,不停地洗手,好像手上有血一样。
莎士比亚把人物的内心冲突描写得非常到位。
一个故事能写到人和环境的冲突、人和人的冲突,还有人和自己内心的冲突就非常棒了。
情感
讲故事的时候,角色有情绪情感的卷入,让听众能跟着节奏,产生共鸣。
悬念
听到故事的一开始,听众就在想这件事情结尾会怎么样呢?设置了悬念就会吸引学员不断地听下去。
那故事如何呈现表达?
就是你要带着情绪情感去讲故事,把你真实的情绪和情感融入在故事的表达里,这个故事就一定讲得精彩。
这里是袋鼠亲亲读写营,让我们一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陪伴,用心阅读,善思会写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