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解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是一篇非常有看点的章回。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足见其艺术性的精妙绝伦了。
其实,从这一章中可以发掘出许多看点,但就主要人物的展现来说,最核心的还是所塑造人物精细与精细的对决。
一.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
杨志与林冲俩人都是因为宝刀而从此改变人生轨迹。不同的是林冲喜爱宝刀而钻入高太尉彀中;杨志却是因不被高太尉起复,盘缠使尽走投无路只好卖刀因而遭变。按说同一部小说中写同样的题材,难免重复或枯燥,但作者都故意相犯,对比着来写,并写得各有千秋,精妙绝伦。
林冲也是个精细的人,但再精细也挡不住高太尉的淫威以及有预谋设计的圈套。杨志再精细也挡不住泼皮牛二的撒泼撞闹。
因此,俩人在宝刀的一买一卖之中,命运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林冲是糟糕之后更糟糕。先是在野猪林差点被二个公差结果了性命,后来到沧州城险些被陆虞侯设计葬身火海。逃离之后到一村庄因天寒大雪,向别人讨酒吃遭拒,喝酒后又大醉,被人吊起来冻了一夜……林冲后来的命运是步步蹇塞,次次惊心,回回艰难,可说是虐到了极致。
杨志就不同了,牛二本是个祸害街坊邻舍的著名泼皮无赖,连开封府也治他不下,又想讹杨志宝刀,被杀掉算是为当地除一大害。
因此,群众们都很同情杨志,官府也予以轻判,被发落前不仅不像林冲那样凄惨,而且还获取众人筹集的银两,并一再交待押解的公差好生相待。
而来到北京大名府,又受到最高长官梁中书的青睐,为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并有心大力栽培:在演武场上一败周谨,二败索超,让杨志展露手段,为提拔杨志制造声势。又把杨志留在府邸,早晚听候使用。杨志也是精心侍候,结识周边同僚,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林冲因买刀得祸,是一祸又一祸,翻着筋斗而来;
杨志却是因卖刀得福,是一福连一福接踵而至;
直到他担当押解生辰纲的重任,命运才又一次嘎然转向。
二.杨志使吴用更加出彩
吴用是《水浒传》里的主角之一,是另一个诸葛亮般的人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从他开始正式闪亮登场开始,几乎在水浒众好汉的每一次重大行动中,都闪现着他的身影。
因此,如此的一个人物登场,必不是平平淡淡的。智取生辰纲,便是他出山打响的第一炮,就如诸葛亮一般,初出茅庐就脱凡超俗,非常了得。
但吴用一开始并不是挟雷裹电呼啸而来,而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是在刘唐索要晁盖给予雷横的银子发生争斗时出现的,很自然,很普通。
可是,在接下的行动中,一步步展现出其非凡的睿智与精细。直至在黄泥冈劫取了杨志押解的梁中书的生辰纲,而震惊朝野,而一举奠定后来梁山泊军师的地位,无愧于“智多星"这一名号。
待得知刘唐密报生辰纲情报时,吴用对晁盖说:“此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他对形势的判断,就是建立在对情报的准确掌握和目标的准确定位上。
人多了,声势浩大,人多嘴杂,且啸聚一块儿,有扯旗造反的嫌疑。惊动官府,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坏大事。
人少了呢,也不行,安排不过来,会很吃力,光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就不好搬运。所以,从这句话中可看出吴用的非凡的眼光和过人的精细。
金圣叹点评说是“千古名言,可谓初出茅庐第一语矣。”因此,便确立了“智取生辰纲"的基本方略。
而吴用游说三阮入伙,是展示其三寸不烂之舌的另一精细与精彩的出色描写,小试牛刀,对三阮循循善诱,晓之以利,动之以情,便让三阮死心塌地入伙干它一票。
如果说,在劝说入伙时吴用显示的是“舌”功的话,那么,其过人的精细与“智”功,又如何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呢?
于是杨志出场了,而吴用则悄然隐于暗处,闪射出夺人眼目的光彩!
三.精细与精细的对决,使黄泥冈载入史册
同是精细的两个人,林冲与杨志在梁山泊山边小河旁挺枪拽刀相斗时,不分胜负。其实,那场打斗,是林冲传的完结,杨志传的开始。于林冲最终落草于梁山有个交代,于杨志则是正式闪亮登场。他就此走上一条与林冲殊途同归的路。
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杨志委实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上承林冲,下启吴用以及晁盖、三阮、刘唐、公孙胜、朱仝、雷横等一众好汉。而反复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写杨志一会儿答应去押解生辰纲,一会又不去,这是为何呢?
作者的目的都在为杨志的“精细"出彩。
首先是思虑精细。杨志第一次答应去,但听了梁中书的大张旗鼓的安排,便推辞不去。因他深知,财物诱人,张扬在外,肯定如一块肥肉引来众多的豹虎饿狼。
当梁中书问他拿主意时,杨志献计说:“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挑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如此这般,方才敢押生辰纲去得。也就是说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这已可见杨志的精细。
但梁中书让杨志带着老都管并两个虞侯一同去时,杨志又打开了退堂鼓不去了。因为他知道,在那危机四伏的路途之中,自己可能被老都管掣肘,根本不可避开风险。直到梁中书当面交代老都管们一切服从杨志指挥时,杨志这才“领状",押着生辰纲上路了。
凡此两次去又不去,充分表明,杨志不仅精细,而且还懂人情世故。
可是,杨志尽管精细过人,还是百密一疏。精细的算盘打得再响,还是挡不过自身性格的缺陷。
毕竟杨志是武将出身,不可避兔地刚腹自用,更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杨志是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息。
但天公不作美:天气热了行不得。
按说,杨志应该耐心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讲明利害,把自己的意图让大家明了,形成共同前进的动力,一鼓作气共克时艰。可杨志不去解释,只是用藤条一味地打,强制驱赶着众人按他的命令作息。
如此上下级两瓣子心,使矛盾慢慢激化起来。到了黄泥冈,矛盾终于大爆发。一是众军汉不再听令,杨志打了这个站起来,那个却躺到。那个站起来,这个又躺倒,总之是再也驱使不动了。
二是老都管与杨志杠上了。先前老都管还维护着杨志权威,但杨志不善于沟通,未能在领导层达成共识,致使老都管也看不得杨志只是拿藤条打着军汉们赶路。于是,俩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老都管一副倚老卖老和资深大腕的气派,噎得杨志无可奈何。
这样一番折腾,又加上天气实在奇热,使杨志一行人在黄泥冈上迟滞成为可能。
四.高智商的细节,彻底击溃了杨志一路走来的谨慎和精细
于是“智取生辰纲"的大戏隆重开幕。此幕的前奏作一层层铺垫,渐进高潮。杨志也在节节败退。到最后,便彻底兵败如山倒:
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往林子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往桶里一倾,便盖起了桶盖,将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杨志们正口渴的难受,恰逢一汉子挑酒过冈去卖酒。众军汉要买,被谨慎的杨志喝止,怕酒里有蒙汗药,着了贼人的道。但是,待那七个客商吃完一桶,又趁机去饶另一桶一瓢酒吃时,高潮来了。
上述那段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实际上是做戏给杨志看。也是智取生辰纲最为核心的一步。江湖上对付强手或要取强手的财物,惯用蒙汗药和迷魂香。
一般小说所写使用蒙汗药是在人们饮食的时候,场所多在黑店黑船上。吴用施用蒙汗药,却是在野外:黄泥冈。
所要蒙翻的则是时刻提防有人暗算的精细过人,江湖经验丰富,又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杨志。
因此,吴军师便精心设计了上述文字的剧情,杨志至此,其精细精明,已完全被吴用彻底击溃。
杨志寻思:“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吧。"
于是都管吃了,虞侯吃了,众军汉吃了。杨志本不吃,见“众人吃了无事,也喝了半瓢。"
大祸由此铸成,生辰纲被掠已是在劫难逃!谜底在哪儿?
却是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原来如此!这就叫“任你奸似鬼,终究喝了老娘的洗脚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啊!
其实,本回杨志与吴用精细之间的对决,还是为塑造吴用这个智多星形象而设计的。
杨志是实写,吴用是虚写。描写杨志越精明过人,则越能显出吴用的卓越智慧。所谓叶更绿,花儿越红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