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上有个著名的镜像规则(mirror image rule),也称“完全一致规则”(ribbon matching rule),用在管理当中也是一样的。
这其实是一种“从众效应”,人们总是容易不由自主的模仿、跟随别人的行为。
在企业当中,上级和老板往往就是员工观察、模仿和跟随的对象。
所以孔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人要是带头搞小动作,走歪门邪道,那么就不要指望员工能够老实本分地工作。反之,如果领导人以身作则,以心正行,以行践诺,那么员工自然是心服口服。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抱怨员工这毛病那毛病的老板,先要反思下自己的毛病。
我以前说过,所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其根源就在于企业创始人的性格和言行。
没有情怀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而企业的灵魂最初主要是由创始人赋予的。
企业越大,就越需要务虚,不然企业就会迷茫没有方向。这就像一个头脑糊涂的年轻人,乱飞乱撞,一不小心就犯错误。
比如咪蒙为什么出事,就是因为她带了个坏头,价值观是完全的功利主义导向,视撩拨粉丝情绪为商业的伎俩,她的出发点就不正,动机就不纯,而她的规模、影响力又够大,不出事才怪。
一年营收几个亿、十几亿又如何,终归不长远。
实际上,每一个企业都有个无形的气场。
这个气场就是通过企业老板的一言一行慢慢造就的,所以你去一家公司观察,通过员工的行事作风,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老板的性格如何——不遵循这个作风的异类早就被剔除掉了。
一个企业的气场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它特有的味道,新人进来会慢慢被同化,不喜欢、不被同化的人自然也呆不下去。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老板的喜好和价值观就是这么重要。
知道了这点,你就会明白那些繁复的规章制度大都是表面功夫,因为上层不按照制度来,那中下层肯定是敷衍了事。
管己先于管人,很多老板都搞错了顺序。
你看员工的士气不足,做事不用心,于是又是监督又是考核,结果却是差强人意,一拨一转,不拨不动弹。
生气有什么用呢,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员工是需要管不假,更重要的是要有人带。
“要想锅里水烫,必须灶里火旺”,管理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要干到什么程度,事情要什么样的结果,你先要做出规则来啊,所谓身先士卒,你自己都没有上进心,缺乏斗志,光在后面吆喝管个屁用。
不要觉得用钱就可以引诱、指挥好员工,如果钱可以让人心悦诚服,那么银行早就统治世界了。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管理的要旨就在古人这句话里了。
赏罚一有私心,老板的威信就破产了,从此员工就不会信你,你看凡是重要职位都是老板亲戚的企业,从来都留不住人才,企业也很难取得发展。
比如李国庆两口子在原来当当的“夫妻店”模式,遇到企业重大策略分歧的时候,两口子发生争吵,那些高管怎么办,只能是当个摆设。
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合,谁敢给你们较真。
马老师的老婆那么有亲和力,要想做事业,但还是被“劝退”了,因为大局为重,公司不是家庭啊,两口子牵扯不清,赏罚分明就成了空话。
所以,看问题要看本质,抓方法要从根源抓起,企业管理要真抓实干,不能形式主义。
要知道,时间不等人,市场不等人,效率不等人,结果也不等人,我们没多少闲工夫去瞎扯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