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
关于育儿和早教,这里有两个颠覆你认知的研究需要了解一下

关于育儿和早教,这里有两个颠覆你认知的研究需要了解一下

作者: b21a456d03c9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6:35 被阅读55次

大家好,我是穷妈。本人本科是学计算机的,研究生读的是金融。我曾经在TOP3的地产公司和TOP5的证券公司都任职过,现在是全职妈妈。

自从有了娃之后,本人对育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关注了不少号,看了不少书。

自己有所了解后,发现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网上观察到很多的妈妈,对育儿观念有着很大的误解。

比如,我有一位前同事,年轻的她育儿心得基本来源于道听途说。她听人说过,小婴儿没理由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这样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又比如,最近大火的5岁小孩15页简历事件被曝光后,受到很多人的调侃乃至抨击。

5岁孩子的简历

但事实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只要条件允许的,多少人不是憋着一股劲,打算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仿佛不学点什么就会输在起跑线,进而输掉整个人生;仿佛失去了先发优势,就一步错步步错。

至于学了有没有用,何时学最有用,没有几个人去探究——他们这方面的认知,可以说基本是来源于培训机构的宣传单页。

在这里我想起了两个研究实验——正所谓啰啰嗦嗦,不如举例反驳。

第一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这个可能有小伙伴听过。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大名鼎鼎的儿童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在1929年开展的。

阿诺德·格赛尔

这里多说一句,格赛尔生于1880年,博士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后在耶鲁大学执教直到1960年去世。他创立了耶鲁儿童发展诊所,并在1940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儿童行为专家之一。

双胞胎爬楼梯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在双胞胎兄弟46周的时候(国内文章也有说是第48周),格赛尔开始对其中的一位(他称之为T)进行爬楼梯训练,一直训练到52周。这期间双胞胎的另一位C并没有参与训练。

可以想象,经过6周的训练,小T的爬楼梯技术已经相当可以了。

在第53周开始,格赛尔让小C也加入了训练,并维持了两周。

到54周结束的时候,你们猜猜这兄弟俩的爬楼梯技术到底咋样了?

你们肯定会说,还用问吗,肯定是训练了8周的小T比小C熟练啊!

然而结果并不是这样的,结果是:兄弟俩的爬楼梯技术没有任何区别!

后来格赛尔在别的双胞胎身上重复了这个实验,并且还尝试了其它技能,例如穿衣服,使用叉子等等——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最后毫无区别!

这个实验明白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发育有固定的规律,在孩子某些方面的机能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让他学习某些技能,只能是事倍功半。

而我们身边这些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多少家长孩子刚会说话,就不断地让孩子记数,背古诗,背单词,四五岁就开始带着孩子研究珠心算、奥数,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学方程式解数学题。

看了这个实验的结论,咱们焦虑的心,是不是可以稍稍舒缓一些?

可能还会有些家长会说:你那个实验都他喵的快100年了,现在还有没有用呀?并且,它只能证明身体上的训练要讲究合适时机,智力开发方面没有证明啊。

别急,我再给大家看一个近年的研究。

凯西·帕塞克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坦普尔大学婴儿语言实验室负责人凯西·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是美国心理学界一位知名人物,她的书曾经获得过纽约时报教育和育儿类的铜奖。

帕塞克教授的团队做过一项研究,他们随机挑选了120名孩子,这里面有的上学业为主的幼儿园,有的上以社交为主的幼儿园。

在他们5岁左右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上了学业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算数和认字方面,确实领先于其他孩子。

然而过了几年,研究人员评测后得出结论,之前领先的孩子,在小学里并没有维持这种优势,所有的孩子智商没有任何的区别(平均)。

更加重要的是,那些上了社交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里有更加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表现出更加出色的创造力。

是不是很有意思?

之前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填鸭式早教的父母,是不是都能在这两个研究里恍然大悟呢?

它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育儿理念其实应该是跟理论同向而行的,而不应该是自以为是,最后事倍功半。

好了,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让我们以后多交流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育儿和早教,这里有两个颠覆你认知的研究需要了解一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mv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