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被大数据侧写还是怎么的,最近在关注的许多媒体渠道都能见到“逼”这个字。比如“逼孩子学习”、“逼自己一把”......
说实话,目前也正处于人生最低谷,造成现在的原因就是狠逼了自己一把,结果想要得到的没得到,反而失去了本已拥有的。如果我现在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那么我会潇洒转身告诉自己那只是青春肆意的一段烙印,逼自己是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可当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岁,逼自己一把更像是破釜沉舟式的赌博,赌赢了愉快上岸,赌输了沉入水里的可能是跟着一船的人。
我一直觉得“逼”这个字多少带着点不情愿和莫名的悲壮感。似乎事情的成败在于做事的人决心够不够、付出多不多,如果无法达到预期那必然是逼得不够彻底。殊不知,这个世界很多事不是你意志足够坚定、足够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的,这没有必然的线性关系。
比如说孩子的学习努力之外天赋、环境(包括社会价值观、学校的学习氛围、父母的价值观等)同样是影响孩子最终成就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评价也是多元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自己。但一旦用上逼这个字,结果的评价就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KPI考核,外在可具象化的成绩成了唯一的标准,孩子只是赚取成绩的工具。所以我更喜欢引导、感染这些词语来强化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定位,时刻自省自己是否越界。
四十不惑让我明白了这世界上有那种你就算拼尽全部力气也可能无法实现的事。所谓的逼自己一把应该是建立在对资源、环境有客观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的。当然已然发生了的就接受它,尽管结果不如人意也得要放过自己了。
最后感慨一句:趁着年轻勇于试错,而不要等到人到中年“逼”自己。风险极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