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真有这样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庭,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人就变成家庭……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丰子恺《东京某晚的事》
看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还不过瘾,于是赶忙上网查看相关评论。其中有人这样说,“丰子恺其实是很孤独的。他喜欢儿童文学创作,倡导成年人向孩子的童心迈进,然而我们并不了解他,不了解他的内心深处,也不了解孩子们。”好精辟的见解!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是呀,丰子恺他的确是孤独寂寥的。
孤独的姿态丰子恺老先生是一个十分喜欢儿童的人,他不仅钟爱自家孩子,甚至挚爱天下一切儿童。他喜欢儿童,不是仅仅流于口头,而是渗透在时时刻刻的实际行动中。他的漫画,他的生活,都留有大量与儿童相关的内容。出于对孩子的爱,才创造了漫画这一艺术形式。
丰子恺十分看重儿童世界的真纯。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他就说:还写道: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率真的表现,都被丰子恺认为是“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他还不止一次表现出企慕这种孩子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世界的广博。每次和孩子在一起,丰子恺都会高兴得忘乎所以,兴奋得如痴如醉。他认为,世间若是缺失了孩子这份率真,这颗童心,这种想象,恐怕我们人类到今日还在茹毛饮血呢。他的心都被孩子占据了,是孩子给了他感性,理所应当的,描绘勾勒这些感性,成就了他的创作。可以说,孩子的率真世界,既是他欣赏的,也是他刻意追求的,真率构成丰子恺创作的一大特色。
孤独的姿态丰子恺之所以对儿童及儿童世界钟爱有加,源于他对成人世界的体悟与认识。他多次说过,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都虚伪卑怯。他感慨自己比起儿童来,眼睛已被世俗污垢所蒙蔽侵蚀,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成人世界,因为受现实生活和世间俗务限制,所以非常狭隘、压抑、苦闷。但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相对广袤、自由。 他的喜爱儿童,是因为自己初尝世味,目睹了当时社会的诸多虚伪与骄矜,他眼中的成人大都已丧失本心,只有儿童天真烂漫,至情至性。所以他自己崇拜儿童,同时他又希望大家切不可失去童心。如若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谐而幸福。丰子恺说,他愿意成为一个老儿童。他甚至觉得自己有双重人格,一个是近知命之年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力的老人,一个是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当看到谷崎润一郎评论自己的文字后,丰子恺承认自己是个孩子,是个四十九岁的孩子,并感慨说,在中国“孩子”真是太少了。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丰老的这番苦心追求,红尘俗世中的我们又有几人知悉明了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年人在俗世中都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名缰利锁已捆绑了一代又一代人。佛语云:心是个口袋,什么都不装叫心灵,装一点叫心眼,多装时叫心机,装得太多就叫心事。成年人的内心没有孩子的内心那般干净纯粹。人大了以后,眼睛里的清明澄澈也不再如孩子,孩子眼中看到的都是干净的东西。随着阅历一点点增加,年龄逐步成长,一点点往眼睛里增加看到的东西,神眼深了,沉了,清明澄澈也被渐渐地遮盖住了。
孤独的姿态在丰老心中,儿童与神明、星辰、艺术占有同等的地位,这些元素共同占据了他的心。因了这颗真率的童心,丰老为我们创造了精美的的随笔、漫画作品,至今还在打动着我们的心。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丰老的作品恰如一汪清泉,让我们纯净、清醒。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丰老无论在书画方面还是写作方面都名扬后世,但想必丰老的心一定孤独寂寞。在成人世界无处容身,与孩童世界又格格不入,人们不理解他。而他为人质朴,不会左右逢源,不会八面玲珑,亦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他十分鄙弃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奸诈。或许,他急于摆脱现实的苦闷与虚伪,也是他皈依佛教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