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毕,久久不能自抑,许是思绪流淌不知不觉中已经化作我们仨中的我,或是目至文末那根悬置心上名为“家”的思弦终于绷断余音不绝,我只觉眼眶温润如洗,模糊了焦点。
思忖良久后,舒展眉头,熨平心情,直至思绪平复我方才将这感触付之笔尖。
我们仨失散了下笔之初,我想先对当时那个年近期颐之年写下此书的老人说一声谢谢,谢谢她的乐观与坦然,才让如今这个看书易动情的我免于从书中直面那种失去至亲哭天抢地的痛感。取而代之地,我捕捉到的诸如“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这等让人读来揪心的句子只是寥寥数语,很多原本我以为会有的椎心泣血之痛也自然而然地被淡化成一种疲惫与安静,哀戚和寂寥也只是浅浅地散落在字里行间。
书中关于他们仨甜润而又恬淡的生活笔墨最浓,文字是柔软且深情、温暖且欢快的。如此想来,杨绛先生下笔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的痛苦和伤怀,又有“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过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的幸福和宽慰。过往时光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如犹在侧,借用一句书中的话,她这“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杨绛 & 钱钟书其实早有耳闻杨先生和钱老的这段爱情佳话,只是那时我并未有什么深刻体会。如今一观,惊羡两字略能表达一二。他们的相处是细水长流的,涓涓而淌,沁人心脾。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爱情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烈的经历才会刻骨铭心,相反,看似平凡简单实则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的爱情更为惊心动魄。我还因看到本书开篇的老照片而将其佳话戏称为“电推子和剪刀式爱情”,当然啦,这不过是聊慰心向往之而又不得的自苦而开的玩笑罢了。
除相处之道以外,我还对他们的处世态度另眼相看。他们几次三番经历了举家搬迁居无定所的不安和惶然,可这些外界因素似乎并未给他们一贯平和的心境带来冲击,有时甚至被拿来当做他们夫妇的“美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份豁达和胸襟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在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年代,政治运动层出不穷,他们或成“牛鬼蛇神”遭人欺负,或是身处陋室不过立锥之地,或偶有疾病缠身体质日渐羸弱,不过不论境地多么艰苦,他们都能沉下心来,从不停歇地读书、工作,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管锥编》和《堂吉诃德》,这份沉淀自我的气定神闲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相濡以沫,又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志趣相投,确如所说,他们“都没有虚度此生”。
我们仨合照他俩不仅是模范夫妻,而且有一个标兵家庭。杨绛先生有一段关于“我们仨却不止三人”的描述,全书中对这个倾注了爱的家庭最生动的诠释莫过于此了。简而言之,他们三人均可分饰多角,角色列表包括姐姐,妹妹,妈妈,女儿,学生,老师,哥哥,弟弟,爸爸,妈妈,儿子,对于这场自导自演的角色转换生活戏,他们仨乐此不疲。
在我看来,他们不仅是亲人,更是朋友。他们仨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活中的无往不趣和无所不韵,苦中亦能作乐,苦也便不再是苦了,只作是“快乐中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钱媛手稿另外,不难从书中看出,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在我看来,杨先生和钱老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说是父母典范绝不为过,若把这当作一个论点,大概钱瑗就是最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的论据。他们夫妻二人以身作则,爱读书乐读书,女儿圆圆耳濡目染“有相同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还潜移默化地承袭了父亲的“格物致知”,当真是言传不如身教。
杨绛先生的娓娓道来使我明白,家不是一个代表地点的名称,而是我们仨在家就在,我们仨失散了家也便不复是家而是客栈了。他们仨是个朴素的家庭,是个别无他求只求相聚相守的家庭,是“不寻常的遇合”。
话别你们仨。愿你们仨共这万里长梦,愿你们仨已在归途,再无死别,再无生离。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