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老板问我,给你双倍的工作压力,你愿不愿意干?
这类问题其实不是征询意愿,而是要求下属表决心。所以年轻气盛的我会毫不客气的回答:当然愿意,我就是一个不怕压力的人,干得越多本事越大。
刚入职的年轻人,必然要如此拍胸脯,不然学习上升期的准入实践机会就会失之交臂。但对于一个早已暗透职场游戏规则的职场老人来说呢?
这个事,看看老板给我什么了,投入产出比需担得起我的舍命付出呀。另外,工作家庭两头还得兼顾。
碰到有这般心态的职场人,老板是有些失望的。而职员呢,倘若不是对老板也有失望的预期,大概也不会瞻前顾后。
我们在谈论这种表象的职场生态,先不要仅仅引发“入行久了不再年轻的心态变化”的感叹,思考一下,无论在职场的何种阶段,老板抛出这个增压的问题,对员工是在发起一种什么信号呢?
开始挑战你的职场生活品质和时间颗粒度。
职场生活品质,是职场人都在追求的,不然辛苦干活图什么呢。马斯洛那个高大上的所谓的自我实现的背后,依然也由生活品质来支撑。不想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不是本篇文章要尝试沟通的对象。生活品质,无疑是一个动态且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浮现出来的现象级事物。生活品质改变最简单的显现方式就是,职位变了,薪水变了,奖金变了。还有譬如,上班离家近了,闲暇时间多了,工作焦虑感减低等等。这些表现因素太多了,有没有一个核心的因素呢?
时间颗粒度变了。
时间颗粒度,这个概念的来历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案例:万达老板王建林的时间行程表和微软比尔盖茨的按秒计算的会议安排。案例细节大家可以百度搜搜,这里不赘述。这类案例的背后,其实就是在为那些重量级的人物时间重视度在背书。背书的关键词便是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看王建林的行程表,以15分钟为单位来安排行程,时间颗粒度为15分钟。盖茨呢,以5分钟或秒数安排行程,时间颗粒度更碎。职员身边的领导呢,比如去领导办公室聊了半小时,就有秘书或助理来提醒下面还有一个会,那么领导的颗粒度是半小时。回到办公室,领导过来派活了,要求半天内要完成某个方案,于是职员颗粒度被要求为半天。注意,这里有一个不同点,这个半天时间颗粒度,不是职员主动安排的,而是被动要求的。如果转换成主动行为,当领导任务派下来后,在有能力半天结束任务的前提下,他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才是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比如一个任务,平均劳动时间完成大概需要6个小时。能力强的人,大概3个小时就能完成,那么还有3个小时剩余。他会选择把3个小时硬生生拖成6个小时呢,还是尽快完成任务之后,再把剩下3小时合理安排成其他工作?(或许分解成更小的单元)
我之前的央企单位,大部分人会选择拖足6小时候后交差,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让领导再给派新的任务。结果工作表现就是,工作拖拉,效率不高。领导确实习惯性的多派活,因为想当然的认为能者多劳,而殊不知职场规则让员工们早已知晓干多干少一个样,也就不会把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当一回事。
这种局面,我们暂且不论企业的低效生态背景,而专注讨论一下,员工为何会把自己的时间颗粒度不当一回事?难道大家不知道,耗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么?
与其说没有重视时间颗粒度,还不如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成本价值。
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专栏里边谈到一个通过管理时间成本而致富的出租车司机。说有这么一个的哥,用时间成本的概念管理自己的出车行为。的哥根据每天的份子钱,邮费,出车时间,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是34.5元/小时。于是他在每次出车时都会判断,走哪条路或者提供怎么样的服务能让时间成本降低。比如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宁可走高架桥而绕远烧油,不过依然只收乘客不绕路的车钱。省出来的时间能接上新的乘客,新的收入远大于浪费的那点油钱。他通过这种方式,让每天出车的收入水平最大化,很快超越了一般的的哥们。
时间是有成本的。
这位的哥的案例证明可以通过管控自己的时间成本,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回到上面那个例子,员工把本可以3小时完成的任务拖到6小时完成,让时间成本增大了一倍,就算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逻辑来看,总收益一定,但是成本变大,那么自然净收益值就变小了。吃亏的,还是员工自己了。
从员工角度出发,就算省了3个小时,那么领导又压活过来,那么等于说干了双份的任务,却依然只能得到一份任务的收益,岂不还是吃亏?
没错,这样就回到了文章最初的场景设定,老板兴致盎然的问你:给你双倍的压力,你愿不愿意干?
面对一个必然吃亏的问题,聪明人怎么回答?先不说“吃亏是福”这类理由,因为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混沌的认知,没有本质指导意义。老板敢如此问这个挑战性的问题,其实前提还是存在能给你增大总收益的预期,譬如给你升值加薪的机会成本等等。老职场人的阅历无非是可以证明,这种机会成本往往落空。但也不排除机会变现的概率。碰到这种局面,岂不是都是赌一把的心态了?
老板提出了一个改变你生活品质的机会,但是以压缩你的时间成本为代价。可是有一点他无能无力,他无权改变你的时间颗粒度,他只是在挑战。领导派给了双倍的任务,但是无权决定任务在你那里的时间分配。这才是我们面对这种局面的关键点。
时间颗粒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当你的工作时间单元是你能控制的,而且你非常重视它,那么老板在派发任务的时候无疑要考虑和你的工作时间单元结合。磨合一段时间,老板就会判断出属下员工的时间颗粒度。为了获得收益最大化,也就会时不时的去挑战你的时间颗粒度,压缩压缩再压缩。而你基于对自己时间颗粒度的重视,会对这种挑战很敏感。这种敏感是很清晰的,指向也会很明确。因为时间颗粒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你的生活品质。碰到这种情况时,再做判断就绝不是赌一把的心态了吧。
如果时间颗粒度被压缩的更碎,行程满满,并且能最大化放大收益,那么毫无疑问就接受,并欣然老板能给提升自我的机会。如果时间颗粒度给强迫切细,严重影响了对自己时间的掌控能力,那么就会适得其反,每天疲于奔命,生活品质严重下降,那么必然从维护自己时间颗粒度的标准上合理抗争,据理力争自己的时间分配自由权。
这就是理想的老板和员工的博弈过程。通过彼此磨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你觉得呢?
--end--
作者简介:曹涛,IT、互联网行业某集团公司产品经理。关注互联网+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微信公众号:曹涛CT,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