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一章主要讲按照规律办事会自然而成,这是一种无为而为。
这与《道德经》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一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有人觉得,我们又不是皇帝,也不能教人们按照规律做事的方法啊?
我们虽然不是皇帝,可以举一反三应用于帮助别人心态上。
有这么一种人,他帮助你一点小事,他就会多次提起,不停地提,就感觉他帮了你多大的一个忙、你欠了他多大的人情似的,最后,你都害怕他为你做哪怕一丁点事情,因为你受不了以后他那种隐形的索取。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很可怕。
我反思:我有没有这种心态?
我察觉,以前的我帮助别人后,也希望别人认可我对他的帮助。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因为你付出帮助,是能量的付出,别人认可你的帮助,甚至感谢你的帮助,这是能量的回流。
但是,人们还有另一种心理需求,就是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帮助。
为什么?
你内心可能觉得不愿意承认或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因为潜意识害怕承认自己不行。
这并不是本质原因。
本质上,你承认他人的帮助,还是认为这是一种能量的流出。你不愿意能量流出,不想承担被帮助后的责任,所以内心就会愿意承认别人的帮助。
我接下来要说重点了:
如果你做的事教育或者咨询行业,你要清楚一件事:并不是你帮助的每个人都会承认你对其帮助。
有的人,当自己帮助他人后,对方不愿意承认,自己就会后悔,后悔帮助了对方,甚至觉得对方是一个白眼狼。
那么,这样心态的老师和咨询师是很痛苦的。
我这里给大家一个真心的建议,这个建议应用好了,你会非常的快乐。
就是: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承认或者感谢你,一定要做从内心深处做那种无私帮助的事,否则,就不要去提供帮助。
我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可以说一下我的感受。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很多事情,帮助他人,需要消耗自己能量,有的事情需要消耗自己较大的能量,像这种消耗大的能量的事情,需要对方主动寻求帮助,你才要考虑是否做出帮助的举动,否则对方不会珍惜。
为什么我能比较好的做到帮助他人后不期待感谢呢?
因为我的关注点在事,对方的事解决了,就行了,至于对方承不承认你的付出,我觉得无所谓。
其实不仅这一件事,很多事情我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比如吃饭的时候点菜。
我一般都是不点的。
难道是我没有想法或者不敢表现出真实的想法?
我真实的想法就是无所谓,大家高兴就好了。
为什么我会这样?
我一开始没有多想这个问题,但是有人洞察出了原因。
对方说:你对这些小事是真不在乎,不是你不真实,有种人只有在核心利益的事情,才会在乎的,你心里是装着大志向的人,你的志不在这些小事上。
我听后有种被击中的感觉。
因为如果是真的碰触到了我内心在乎的事情,我肯定是要发表看法的。其他事情,我一般就是无所谓的,正常怎么着都是可以。
所以,当你心中有一个更为广大的志向,你会很乐意去帮助他人,而且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己提供的帮助表面上是能量的流出,其实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这就是:一念起,万物生。
那么,这种心态不就更像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带来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结果吗?
这一章的内容值得大家反复思考。
如果你想跟我一起践行传统文化智慧,想与我分享更多的想法,关注我,我们一同创造美好!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875fb-16864405338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