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而无所求”是孔子倡导的人生态度,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身体力行之!尽己力之所及,成败交付于命!这五个字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个人都有应当做的事情。但他做这些事情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意思的解释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为而无所求”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人生境界,也是普通人不会去奉行的人生态度!普通人多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所求,甚至会为此设立一个目标,以促使自己努力地“为”,坚韧地“为”。“为”之所求即达成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了“目的”我们甚至不会去“为”。若“目标”未能达成,我们会痛苦会难受;一旦达成,则会开心会庆贺。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为”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极其广泛。可以是一生的追求,可以是“人生大义”;也可以是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只是朝陌生人笑笑。当然,这种理解可能和孔子所倡导的“为”并不一致,孔子所言之“为”更多的应该是“君子当有所为”的“为”。小的时候,我们的“为”就是努力学习,为了有个好成绩,为了将来有个好生活、好前程。长大了,我们的“为”是好好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出人头地。我们“追”女生,为了使其成为我们的“爱人”;我们去旅游,为了看美景;我们读书,为了提升自己;——还是那句话:我们做任何事情几乎都有所求!而且我们会很在意“为”的成败,成或败都会对自己的心态造成很大的影响。孔子也努力地“为”,他之所为当然也是有目的的,只是他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为”本身,而不在乎“为”之结果。也因此他没有被不断的“失败”打倒,能够一直撸力而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能真正做到“为而无所求”,如孔子般行事为人,我们就永远不会失败!做所当做,把注意力专注于“做”本身,不在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呵!换句话说,如果你真正修炼成了这个心态,你就“立于了不败之地”!问题在于如果你具备了“为而无所求”这个心态,你可能会失去进取之心!可能会让你没有了奋斗的劲头!因为你所为之目的和目标正是你动力的源泉。没有了这个动力源,你可能会变成泄了气的皮球。你越在意为之目标,你的进取心就会越强,但是,越在意所为之目标就越不可能无视成败。这是一对矛盾,很难协调的矛盾。不知道孔圣人是怎么做到的?!一方面能不为失败所动!不让“失败”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一生勤力于自认为当做之事!
简而言之,“有所求”是“为”的动力来源,“所求”愈甚,“为”之愈坚!“所求”愈甚,对“求”之结果就越重视,越无法无视其成败!若“无所求”则“为”将失去动力,虽“为”之成败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但可能也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没有了生活的激情!由此,要炼就积极的“为而无所求”的人生态度真非易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为”之目的,但,首先我们可以优化此“目的”,把“目的”更多的置于其“内在”,更少放在其“外在”部分!其次,尽力去淡化它,把绝大部分注意力专注于“为”之本身!倾心于“为”之本身,而莫视其结果!比如,写这篇文章,我之目的是理清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我也会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如果我太在意这“外在”的目的,我可能会因为无人关注我的文章而气馁或使我甚感挫败。由此,我的心态、我的心情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我把注意力专注于写这篇文章本身,同时明了了自己已基本理清了对“为而无所求”的理解,那么还会在意有多少人看到它,是否被人所认同吗?!不会!!
“为”有大“为”和小“为”,我想若要修炼“为而无所求”,我们可以从小“为”开始,小“为”的目的性可能并不会太强,外在的目的或是更弱些。比如读书,比如码字,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码字为了理清认知的思路,记录自己当时当地的感悟,同时表达自我。这些都可算是“内在”的目的,这些更多的是内在的感受,无所谓成败。
自然,要真正做到“为而无所求”是很难的,要不断地修炼!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或许,一旦将“为而无所求”修炼成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不再为外在的成败得失所动,更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更好的“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