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
根据心理学研究,那种爱占便宜、得寸进尺,被称之为takers(获取者)的人,在整个社会人群中,差不多占15%,而乐善好施、不计回报,被称为givers(付出者)的人,也差不多是15%——从数量上看还挺平衡的。
剩下的就是在中间的大多数,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反之我也不会对你好,这种人被称为matchers(互利者)。
你觉得,这三类人哪一种会比较成功呢?是那种喜欢占便宜、凡事都要利己的人更容易成功,还是那种佛心利他、乐于奉献的人更容易成功?还是中间的大多数更容易成功?
2.“好人”有好报,原来是真的,但是不一定长久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刘轩老师的一篇文章《别让你的付出,被当成理所当然》,告诉大家如何成为一名有效的给予者,更好赋能他人。
沃顿商学院的Adam grant 教授研究了很多行业的情况,做了大样本调查,在他的著作《Give and Take》中写道:发展最好的并不一定是那些懂得掠夺资源的takers(索取者),也不是matchers(平衡者),后者也就做得不好也不坏罢了。最好的,往往都是那些乐于奉献的givers(付出者)。但同时,发展最坏的也是givers(付出者)。
因为短期来说,无论givers还是matchers(互利者)都善于占用资源,拿到利益,取得一时风光。但社会里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摆在明面,如果看不到利益就不行动,就很难有长期的、深入的合作关系,也会失去很多机会。
这种情况下,反而是不计回报、乐于奉献的givers,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聚集越来越多的资源,一步步走到商业金字塔的顶端。
所以,“好人有好报”,从社会面来说还是成立的。
但为什么发展最坏的也是一些givers呢?答案在于,你是一个有效的给予者,还是一个无效的给予者?
3.你是有效给予者还是无效给予者,决定了你走多远
这二者有何区别?在说答案之前,让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吧:
假设你是一位数学老师,你的学生A成绩很差,所以你每天放学后会抽出一个小时帮A补习。有一天,A说隔壁班的B同学是他的好朋友,也想要提高数学,问你能不能也帮B补习。
这时候有四种做法,你会怎样选择?
①为B单独安排一个补习时间
②邀请B来旁听你对A的辅导
③婉拒,并提醒A专注自己的课业
④婉拒,建议B向他自己的老师求助
如果我是“烂好人”,我会主动选①为B单独安排一个补习时间。“烂好人”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仿佛感动了自己,对不对。可是你的选择,仿佛为你赢了好名声,你需要额外花时间补课,如果你一旦答应,你就挤压了自己的时间,牺牲了自己。
如果你选②邀请B来旁听你对A的辅导,你是一名聪明的有效给予者。真正的有效给予是让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你让B来旁听,不仅节约你的自己的时间资源,同时又很好帮助了他人,同时还能让自己很轻松,这样才能持久。
如果我选③④婉拒,有错吗,并没有,不能强迫他人,就算是自己的学生的好朋友,我也没有义务去做,况且我可能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帮忙补课。你怎么选择,都没有对错。
所以,通过这个案例,你发现没有,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是每一位优秀给予者的必修课。
4.有限资源VS可持续资源
你的时间、精力、物资、信用、专注力,这些都是短时间内不可再生的,你给出去一些,自己就会缺少一些,这是“有限资源”。
你的经验、人脉、想法、好感,这些都是容易持续再生的,你给出去一些,自己不会损失多少,同时会带来更多的有益回馈,这就是“可持续资源”。
而有效的给予,就是多给予“可持续资源”;无效的给予,就是多给予“有限资源”。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乐善好施、喜欢助人的人,就要注意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的给予者”,这包括保护好自己的“有限资源”,尽量不让它们被其他人占用,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事情不受影响,不被过度消耗;同时,你可以多给予“可持续资源”,不仅符合你的本性、本心,也可以带来更多潜在的长期益处。
5.如何成为有效给予者
对于如何成为“有效的给予者”,Adam Grant教授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写了多篇分析文章,除此之外,再根据著名哈佛心理学专家刘轩的个人总结,整理成三个重点,分享给你。
①思考你最擅长用什么方式帮助别人,善待你的能力,好好发挥,任你所长;
②决定如何安排时间帮助别人,保护好有限资源,也给自己带来更多成就感和快乐;
③不让自己陷入burn out(过度内耗),学会慈爱冥想,善待自己,祝福自己。
有一颗柔软的仁慈之心,是一份美好的生命馈赠,但我们也要避免走向“烂好人”的泥潭,而学会做一个“有效的给予者”,不仅利己,也更能利人。
拒绝做“烂好人”,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