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想法散文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作者: 姜子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22:56 被阅读375次

    为期两周的岗前教育培训已结束,医院领导班子分别从医院文化建设、如何做一个有思想的医者进而成为一名好医生等方面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人文修养;临床诊断及医技科室的主任们为我们讲授了临床方面的专业知识;医院行政管理等部门为我们做了医疗法规、继续教育、院感知识教育以及医院安全消防知识的讲座。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接受岗前教育的新员工都不会吝惜对各位领导及老师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在百忙中依然悉心为我们备课,并调整工作时间为我们进行岗前教育培训。

    而在整个岗前教育培训当中,让我最为震撼的当属我们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主宰着医院的风气和人文环境,医院文化是我们医院精神财富的积累。继2005年5月我院开展凤凰涅槃计划后,至今已有13个年头,我们初入承德市中心医院,感受到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喜悦与感恩,见证到的是在领导班子的代领下医院的持续性发展。我们的到来为承德市中心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与我院新提出的发展计划——雄鹰计划,一同起飞,因此,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全人医疗的价值观去帮助病人,在救伤扶危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医术解除患者之病痛,更要给予患者更多人文的关怀,将我们的精神文化之花植于每位患者的心田。李院长说过“一个医院,一个科室,一名医务工作者,到底能传承点什么?只有文化。”我们医院今天辉煌的成绩,我想和我们长久以来传承的医院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体现在对于病人的关爱上,因为病人是一个因病需要修复的人,是一个把生命托付给我们的人。毋庸置疑,我们会倾尽自己所学,解除患者之病痛,给予患者最全面的诊疗,但是由于医学自身的局限性,面对某些疾病,当医学显得无能为力时,我们只有用关爱给患者以心灵的安抚和慰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医学是不完美的科学,但给予患者人文的关怀,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学的不完美。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有一篇记录非典时期的章节这么写道“我一下子睁大眼睛,血管在颈上嘣嘣地跳。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面对疾病,面对非典疫情,没有谁不会心生恐惧,那是我们对生命最崇高的敬畏。然而,却有医生说:“医生要让人活着,自己得有牺牲的准备。”谁说不是呢?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会“牺牲享受”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牺牲”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无比自觉地职业操守。就像非典已经结束了,但当我们回忆这件事情时便会对那人、那事、那景肃然起敬,有痛苦亦有感动,痛苦是对牺牲者的告慰啊!那感动,要源于众多医者对非典的精神防护,面对仅有一条石灰线之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时表现出来的泰然自若,透过坚毅的眼神,看到的是一种在恐慌中也不会轰然倒塌的信念,无所畏惧是他们在坚守的生命底线。

    无论是201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2018年的汶川地震,我院都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奔赴前线支持救援,其中更有主动请缨的天使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畏惧前方的疫情险情,在救危扶伤与个人安危的抉择中,他们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了何为医务工作者的铮铮誓言。勇于奉献,敢于牺牲,无愧于令人心生敬佩的一袭白衣。在非典疫情及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李院长和胡书记均多次向我院奔赴救灾现场的医务人员致以最关切的慰问,我深知,我们的医院文化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节中生根发芽,并得以在心有灵犀的默契中郁郁葱葱的。

    每一年结束的时候,我们都收获了很多感动,每一年开始的时候,感动已经在路上。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爱心医生梁益建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面对四处求医无门的患者,他的话大辩若讷,沙哑的声音中蹦出仨字:“我能做(手术)”。殊不知,这三个字在病人听来,宛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那些病人是奔着活命的念头来找他啊,面对“奔着活命来的患者”,梁益建扶着黑框眼镜做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又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工作上,他是位勇士,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衰竭问题等风险,但他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生活中,他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凡人,为病人送鸡蛋牛奶、置办迎新春联欢晚会。对于他来说,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愈人的信仰,是挺直孩子实现梦想的脊梁。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以这样的颁奖词: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而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大医精诚,一位骨科医生,自2008年至今,帮助1000多位患者挺直脊梁,他名声显赫,却是一位找病人且为病人找钱的医生,他打开了那些折叠的人生。是啊!就像白岩松老师说的,人的一生,就四个字——生老病死,哪个环节能少得了医生呢?所以啊,应该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做《这条小鱼在乎》,时至今日,我仍对此文印象深刻,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砾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男人继续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最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那时还是个小学生,心灵就被深深地震撼了,被小男孩拯救小鱼的行为感动。虽然他不能挽救所有小鱼的生命,然而却不遗余力,这种对弱小生命的珍视让人性闪烁着熠熠的光辉。现在想起这篇文本,便会想到“奋战在非典前线、抗洪一线、抗震救灾前线的人在乎什么?”“急诊科抢救病人时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在乎什么?”“手术室连台10几个小时的大夫护士们在乎什么?”……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是我只在乎你的安危的尊重,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操守,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与感动……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文化的皈依,是灵魂的返璞归真。

    欧·亨利所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患肺炎的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便觉得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之后,自己的生命也将随最后一片落叶一同死亡。而琼西最好的朋友苏向一个伟大的画家贝尔曼讲述了室友琼西的故事,听完故事后这位酒鬼画家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前,顶着暴风雨的之夜,用灵魂画笔完成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编造了一个真实且善良的谎言,挽救了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而自己却患上肺炎而与世长辞。这是一个温暖且治愈的故事。在贝尔曼身上,我看到的是爱与奉献,是一种希望,一种企盼,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希望在贝尔曼身上看到的美好品德就是我们自己,用关爱和奉献给予像琼西一样悲观失落的患者以温情、关怀,为她们的生命画上珍贵的最后一叶,给予患者勇气与希望。

    记得张爱玲的文章里有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从前只觉得是一句禅语,现在却觉得是一句真理,人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加之于亲情、时间的深入了解之上的。还是那句话,因为懂得,我从来觉得我是一个简单的人,面对患者,我会想,其实我也是一个患者,我何尝不曾面对失落失望孤独害怕,这和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很像,治愈总是相互的,看着患者痊愈或者症状得到控制,我也是被治愈的,因此我理解;所以慈悲不是放任,是希望这种理解转化成一种力量,是支持,是鼓励,是一种给予后的释然。也想起特鲁多医生生前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便决定用一份慈悲的心,包容一份懂得,不仅仅关乎一份情的懂得;且要学会从一个作为人的角度去治愈、帮助、安慰每一个失落孤独的患者。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医者,希望我们都能以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去关爱患者,给予患者最有温度的关怀,由衷地去感受胸膛中那颗温热跳动的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yc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