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紫苏还没有开花,叶片最为肥大,正是采摘苏子叶,回来包苏耗子的好时机。我泡发好了糯米,用九阳料理机磨出细粉,烀好了红豆馅,就等采摘回苏子叶,开始制作美食了。
给邻居打了电话,询问哪里有苏叶可采,她告知她家就种了一片紫苏,让我去她家的地里。
采摘苏子叶不耽误苏子结籽,还有通风的效果,即便路人进地去采摘一些,只要注意不绊倒苏子的秧杆,主人是不会介意的。
早晨八点多钟,太阳扫落了草叶上的露珠,却还没有对人释放威力,有阵阵凉风轻拂面颊,一切刚刚好。就按着女邻居告之的方位,顺着离家门前四十多米远的201国道向西走去。
走出大概二十米远的距离,看到路边有两个道班干活的人,她们人手一把小锄头,正在低头清理杂草。
她们头上戴着直落到肩头的遮阳帽,鼻子嘴都围堵的很严;长袖的花衣裤,似乎没有透风的地方;脚蹬农田鞋,鞋腰直到脚踝之上。我仔细地看了一阵,没有看到她们的脸。
等下太阳升起来,在没树的路边,上面晒着,身边沥青马路烤着,有汽车不时飞驰而过的尾气,还有路面发出的刺鼻油味儿。武装成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出点汗,但可防止皮肤灼伤。
我又走了十多米,马路下方十几米处就有一大片苏子,是在一片小树林中间的开阔地。
我进到地里,在每棵苏子杆上拣大的叶片掐。身体与苏子棵相触,唤醒了它们身体里独特的香味儿,一阵阵苏子香气扑鼻而来,醒脑又迷醉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装满了一个塑料口袋,掐得足够多了,也只在地边的一个角活动,地中间还没有进去。
拎着口袋向回走,上马路就看到那两位锄草的女人已移出了很远,进度挺快。她们一般是分片负责,早干完,也可早休息。
此时这二人正坐在树下,摘下了帽子,露出了真容。原来是两个中年女人,虽然总是捂着,脸还是有些黑红。
路过时,和她们打招呼,她们夸我采得苏子叶颜色正,片还大,说这个包苏耗子,再好不过了。就站下来,和她们聊了一会儿,让她们渴了,去我家喝水。她们连声说谢谢,并说她们的家也离这里不远,与我住的地方相邻。
我就拎着这袋苏子叶,高兴地走回了家。只用一少部分就够用,其余的苏子叶,卷好,用玉米窝片扯成细绳绑好,上开水锅里蒸一下,串气断生,就可以放在冰箱里冻起来,想什么时候用拿出来便是。冬天也可以包苏耗子。
忙活完了,我又想起那两个道班上的女人。她们都是公路管理部门雇佣的,每月只有1600元工钱。虽然钱不多,但能有这份活儿,也很满足了,毕竟在家门口能赚到钱,吃点苦,但不耽误照顾家。
想起以前上班时三伏天挤公交,什么人都有,什么味都有,捏着鼻子,也过来了。
苏耗子这是刚出锅,凉了之后可以捡开。糯米豆沙苏子叶的组合,甜甜糯糯还有苏叶的味道,东北人喜欢的食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