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周围的朋友们讨论心流造物这个创业项目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北京房租这么高,你们是如何控制成本的?甚至有人会给我们提建议(当然都是非常善意的):
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这么多的投入,想尽可能去打造一个最极致体验的自习空间?如果只做核心的几个体验和功能,就会节省很多成本,然后你就可以把价格降下来去大规模的获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刚做心流创业心得的时候,我就跟大家介绍过很多相关的理念,以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用户体验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做到极致。我们当时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在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地方,我们要和其他所有的空间作出差异化。
在北京随便就可以找出可以上自习、停留看书的地方,比如言几又、中信书店、星巴克……还有一些地方,像国图甚至是免费的,即使在中信书店、言几又这些高颜值的书屋,你也不需要为自习付费。当然了,所获得的体验可能也会打折扣,因为它不是一个专业做自习的地方。
我们既然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做出差异化,而我们的差异化就是单点突破,把一个体验做到极致,这个极致就是自习的体验。
这两天和不同的朋友持续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维度的认知。我发现我们之前的讨论其实全都集中在一个很简单的纬度上,就是两个方面:
用户花了多少钱?
用户买到了什么样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性价比,如何能够让用户花更少的钱去买到更好的东西,增加销量才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几乎成为了人类商业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投入更多的成本,做出一个用户体验更好的环境和空间,然后收用户更多的钱呢?还是花更少的成本,但是打造出的体验可能没那么好,用户所付出的价格也更低廉,从而快速扩大用户量呢?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抉择,谈不上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不同的商业策略和打法。
可是这个传统的认知逻辑好像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用户最在乎的是什么?
为什么最近这些年来豆瓣尤其是豆瓣上关于电影的评分越来越火?我听到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不论大家是想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自己的电脑上看,看之前都会去豆瓣看一下评分。
为什么呢?因为在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如果我去电影院遇到了一部烂片,我最心疼的可能不是那几十块钱的电影票钱,而是这两三个小时甚至一下午的时间,我都浪费在这儿了。尤其是这些年来,电影市场上参差不齐,各种各样圈钱的、商业炒作的烂片大行其道,所以在决定要不要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去看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仅仅是想要在自己的电脑上看电影的话,你仍然需要去先看一下评分,才会决定要不要花这份时间,其实本质上这都是用户对于自己时间的在乎。
另一方面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院线的电影这么火?因为用户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份更好的体验。在自己的电脑上没有大屏幕、没有立体环绕式的音响、震撼的效果,没有那么好的体验。获得一份更好的体验,虽然说你要花钱,你要走出家门去院线,但是值得。因为用户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
回到我们做自习空间这个话题上,这个全新的维度是什么?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来自习,他们花的可不仅仅是金钱,他们还花了时间。
几年前罗振宇提出了GDT国民总时间的概念,就是他发现,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用户们最在乎的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时间,时间的价值是非常大的。而任何能帮用户节省时间或者帮助用户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好的体验,让用户觉得没有白浪费这段时间的商业模式都将会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所以现在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坚持走这个高端化的路线,用更高的成本、更多的预算去打造一个最极致的体验。当然了,在价格上可能没有那么所谓的亲民。
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了用户时间的重要性。如果你仅仅考虑到金钱成本,那么就说明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刻。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不是所花的金钱,而是他们走出家门,来到你的空间,在你的空间里停留学习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所换来的价值,要远远比每小时付出的那十来块钱重要的多得多。
没有那么好的体验的空间虽然说售价很低,表面上是在为用户节省了金钱,但没有那么极致的体验,你很可能是在浪费,至少是不尊重你的用户的时间。
对于用户来说,时间的重要性要远大于金钱,而这个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对我们创业者来说,我们算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算用户性价比的金钱账,我们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思考除了性价比,他们真正最在乎的还有哪些因素。
而真正能够让你从众多创业者当中脱颖而出的就是这些认知升级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