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
我的学校生涯(朱信志)

我的学校生涯(朱信志)

作者: 梦回304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9:18 被阅读399次

      六十年代未,从塔城农九师一六九团整体搬迁到三矿的基建二连,风尘仆仆地来到三矿矿部,那是怎样的搬迁呢,几家用一辆车,一辆车拉锅碗瓢盆等生活物品,另一辆车拉行李,搬迁的大人和孩子们蜷缩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卡车里,几天的车马劳顿,个个蓬头污面,精神崩溃到极点。

    终于到达目的地,就在现在三矿仅存的税务局红砖房对面,安扎着迎接基建二连十余顶帐篷,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三四家住一顶帐篷。初来乍到,三矿的景色的确迷人,青山绿水,那片扎帐篷的平滩比现在要大得多,原始植被保存完好,一条从东往西的一条小河清莹剔透,河边成片的杨树,柳树阿挪多姿,山上青草十分茂盛,有种叫托儿条的植被长满山坡。

    为了满足新搬迁到矿的人员早日居者有其屋,便在现二连沟(也叫棉花沟)突击盖房子,所谓的房子,也就是依山而建的半地窝子,这种房子,造价低,建的也快,终于到了冬季来临之前,我们家分得一间大概二十来平米的房子。那是怎样的房子?只有一个门,一个窗,光线暗的大白天不点灯都不行,老父亲还是有心计,在房顶上设计了一个天窗,并且高于屋顶,玻璃窗向着太阳,这样一来,房内光线亮了许多,邻居们紛纷效仿。

    住房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上学问题,当时搬迁到三矿一起有好几个单位,办校刻不容缓,在矿部东边的一片较开阔的山坡上,盖起了几间教室,孩子们终于有了上课的地方。那是什么样的教室,一间简陋的大房子里前后各有一个火墙炉子,前面的墙上挂有一块木板拚成的黑板,不知是板子不干还是木工技艺太鳖脚,中间缝子好大,有的粉笔都可以放进去,刷上墨汁就算是黑板了。黑板上方都统一贴着毛主席画像,两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再看课桌,凳子,也是用木板钉成的长条桌,中间只有一个通道,学生进.出十分不便。

    矿上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取暖的煤不能满足供应,全靠学生们平时捡些柴來取暖,遇到炉子不好用,个个烟熏火燎,灰头土脸,别提多狼狈,关键是冻得受不了,手冻得有的连铅笔都拿不住。这都还是好的,住校生就更惨,好在我们家一直在矿部,没有体会过住校的那种心酸。在教学方面,缺少师资,缺少教材,我记得我从塔城过来该上四年级,有两个学期都没发课本,有时两个人一套课本。那时的学生荣誉感十分强烈,记得我们学校第一批红小兵就有我,发一块菱形红臂章,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点都不亚于今天在党旗下宣誓加入党组织。学校经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搞忆苦思甜教育,吃忆苦饭,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吃苦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些优良传统,对今天的孩子来讲,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值得借鉴。

    上初中时,光毛主席诗词就学了两个学期,缺少教材,所以说我们这一代是被耽误的一代,真是没有学到应该学的文化知识,也不是老师不好好教,也不怪学生不好好学,是历史造成这种结果。吞下这苦果的,还是我们自己,那时只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剩余太多的时间都用于看小说,《征途》《较量》《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金光大道》《艳阳天》等等小说都是我的最爱,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虽然这些作品有一定局限性,但对人物的刻画,艺术性很强。到了七三年我们终于结束了三矿子校的学生生涯,初中毕业,一年后的七四年匕月份,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走上社会,到十师一八七团三连走上知青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学校生涯(朱信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j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