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像不像一封情书,对,它就是一封情书。
新年到了,猛然觉得朋友圈的感慨挺多的,缅怀过去或者来一场悲春伤秋的情怀,有些人情绪放肆,有些人表达的委婉,有些人依然不带情绪的做宣传,有些人一直积极向上,有些人努力写文案。关于现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看了一篇文案稿:《精英律师:世人只见你的光鲜,而我懂你的辛酸》,挺唯美的一个标题,刷到最后是律师培训的广告宣传,难免让我有点失望。现在的文章,不能纯粹为了表达而表达吗?扪心自问,也许自己也做不到吧,却一直努力在做。
世人所见律师之光鲜,几乎成为律师的标签,甚至是大律师的绝对标签。可一句“而我懂你的辛酸”又谈何容易,在主体上的“我”,是什么身份,主体上的“你”,又是什么身份,谁都不是谁的谁,哪怕站在任何平台的领奖台上,一身骄傲的背后,都有一句:意难平。但是,还有更多的人,连“骄傲”两字都书写的颤颤巍巍,他们的辛酸,又谁能说上一”懂“字。
一直认为“懂”,太难太难了。一个眼神,一句隔空,一个手势,都要心领神会,只要这个相对人是你,就好。可是,这是”懂“吗?
一直觉得律师的形象扮演里,冷静、沉着、犀利、强势,大抵就是一个律师该有的模样。但这个“该”到底是谁定义的呢?还是市场需要呢?就是这个“该”,成为了日常不可言表的“辛酸”。
不是做“律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辛酸,而是因为这个工作,逐渐的泯灭该有的灵魂设定。我时常在思考,这是职业所致,还是性格而定。律师做久了,反侦察能力提升了,微信内容怕留证据,照片怕有是非,吃饭要有见证,封闭空间注意形象……因为不能成为他人有朝一日可攻击自身的弱点。这样一分析,好像有夺嫡的戏码。有一句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可是人生这场戏,并不是时时美满,也不是次次喜剧。因为年纪大了,接受能力的提升,接受了所有的结局。可见,其实没有人的演技可以在生活中得一个奥斯卡奖。
因为,人不都只有一个结局吗?或早或晚罢了。
想懂一个人,哪这么容易呢?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懂,是日常的理解和相处,若非有相处,若非有相见,若非有意为之,谈何“懂”,而前提条件,是一个人,不是神话,不是传说,不是虚拟。现在的人,都很容易在自己幻想里设定场景,这不是一个当下社会正常的现象,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网络,可以代替一切直面的交流。是也不是?
然而,为什么要去懂普世理解中的“他”呢?每个人问问自己,你懂你的父母吗?你懂你的朋友吗?你懂你的妻子吗?你懂你的丈夫吗?你懂你的孩子吗?
“懂”,其实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心理学最好的用武之地,是将社会中的可利用资源浓缩化,降低达到幸福程度的成本。比如律师这个职业,对世界充满怀疑,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世界里,幸福,就像奢侈品一样存在。但大厦里的奢侈品依然畅销不是吗?
我一直记得自己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时,小青梅跟我说:我懂你只有70%,还有30%你要自己懂自己。有些事情的发生,其实是自己还没有懂自己想要什么,还没有懂自己的目的,还没有懂自己需要什么,甚至还不懂所处于的环境而一往直前,甚至觉得自己很勇敢,当真正明白过来,又望而却步了。因为,可以无知的勇敢,却不能天真的自以为是。就像如今总是和同事玩笑一样,可以凭借容颜的时候,总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而想依赖容颜的时候,却已年老色衰。
妹妹说:姐姐我放假后来杭州陪你过年。我说:不要。
因为,姐姐的世界不需要你懂,姐姐也不需要你陪。因为,姐姐希望你年少有父母护,长大有爱人陪,被人欺负了姐姐做你后盾。
所以,有些感情,大概也不需要“懂”吧,只要这个主体特定,任何方式任何形式,只要你好就好。
致敬2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