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周岭的《认知驱动》,有一篇讲到语言: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
文中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认知。
一直以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怎么想决定怎么说。
没想到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嘴里说什么也是会影响我们心里的想法的。
初看的时候我有点不以为然,没有想的过程,怎么会有说的语言呢?
周岭老师举了一个《富爸爸穷爸爸》里的沟通案例: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
富爸爸则会说:“我怎样才付得起?”
这个案例完美的说明了语言真的可以反映出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如果我们习惯使用消极性语言,那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肯定是悲观的。
如果这样的语言成为了习惯,那思维就会形成定势,当同样的情形出现时,对应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而我们完全不会意识到语言是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语言沟通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习惯在遇到困难时使用否定性语言,比如:
“我做不到!”
“领导又在异想天开,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都是很厉害的人才能做的事,离我太远了”…
那我们可能就丧失了去寻找解决方案的动力,也丧失了挑战的勇气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我们习惯对孩子使用批判性、指责性的语言,比如;
“你看看你这字写的,狗啃似的!”
“快点写作业!磨磨蹭蹭的!”
“上课耳朵打蚊子去了,才考这几分”…
长此以往,我们看待孩子的视角肯定是挑剔的,哪儿都不顺眼,哪里都是问题。
如果我们习惯在需要伴侣帮助时使用抱怨性的语言,比如
“地都那么脏了你看不到吗”?
“衣服到处乱丢,丢到洗衣机里能把你累死”?
“就知道去找你那些狐朋狗友瞎混,家里事情这么多,你就不能帮帮忙吗”…
这种埋怨的情绪只会激起对方的厌烦和逆反心理,把他越推越远,关系也会越来越糟糕。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有个跟随其一生的习惯。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即使碰上坏事、遇到灾难,也要心存感激,说声谢谢。”“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就算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
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说,“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思维内容。”
好好说话,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面对困难,要少说否定性的语言,多说创造性的语言。比如:
“我只是暂时做不到”,
“领导,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您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我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这个目标离我很远,不过努努力,也许有希望”…
面对孩子,要少说评价性的语言,多说鼓励性的语言,把沟通的焦点放在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和父母可以提供的帮助上。比如:
“我看到你坚持练了一个小时的字,真不容易!”
“今天不到八点就把作业写完了,你的时间规划越来越好了!”
“这次的考试是有点难,现在错题都会了吗,有没有妈妈可以帮你的地方?”
面对伴侣,要少说抱怨性的语言,多说感谢性的语言,比如:
“谢谢你下午带孩子去上篮球课,我现在要做晚饭,你能拖一下地吗?”
“我周末要准备个考试,你能做一下家务吗?”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说,“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
关注自己的语言,觉察它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练习觉知,多审视自己的说话之道,多说积极的、善意的、开放的、创造的话,生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语言越美,生活越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