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的“狂”,或许与他高标准、严苛的治学习惯以及耿直的性格有关,但他发奋自强、潜心治学的励志人生和他尊重国学偶像,热爱学生的真诚举动,以及不媚权贵、不畏强敌的文人气节,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狂人”令人敬重的一面。
据说有一次敌机轰炸,大家都往防空洞跑。跑了一半的刘文典突然想起来楼上的陈寅恪老先生,又赶忙掉头跑回去搀扶他下来。
如果说他讲好听话未必真心,那这段不顾性命也要回去搭救陈老,把他奉为国粹至宝的行为,足见刘文典对国学以及国学大师的挚爱之心。
刘文典看不上的人很多,但对于白纸一般的学生,他没有丝毫的傲慢。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略文章意境,他特意把课调到晚上,在月光下讲《月赋》,多么应景,学生听得都不愿意下课。
刘文典对看重的人和事挚诚以待,对瞧不上眼的报以直截了当地贬损,然而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却能抛开个人情感,恪守忠义节气,是一位极重名节的刚正之士。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清华、北大被迫南迁。刘文典因没来得及与学校同行,滞留北平。日军知道他留学日本多年,深通日语,于是威逼利诱,后又通过周作人等人请他出任伪职,均被拒绝。
国立西南联大日本人恼羞成怒,两次派宪兵闯入刘宅,翻箱倒柜。刘文典毫无惧色,绝口不讲日语,以在日寇面前“发夷声为耻”。他告诫自己:“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面对日本人,他身穿袈裟,昂首抽烟,怒目而视,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
1938年3月,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文典终于逃出虎口,取道天津,经香港和越南,于5月22日到达西南联大所在地——云南蒙自。当刘文典看到校园中高高飘扬的国旗时,他像一个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一样,跪在国旗下声泪俱下,庄严地向国旗三鞠躬。
但是,当他安全撤离后,又夜以继日地翻译日文资料,说要让国人尽快了解日本,知己知彼。
历史人物的个性总是丰富立体的,看他们的故事,如同照镜子,可以取长补短,增益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