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作者: oniahi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15:52 被阅读0次

一、学会提出好问题

1. 认识两种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 vs 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注重思维的知识获取,不对观点做出取舍
【淘金式思维】:注重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与知识互动(带着问题读书),对观点做出决定和取舍(有自己的态度)

2)淘金式思维的好处:

  •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提醒自己注意到作者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自我提问
  • 淘金式思维可以发现作者观点中存在的不当之处/问题,但需要保持精力、全神贯注、不断提问——思考答案

2. 认识强弱批判性思维

1)弱势批判性思维 vs 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抵制与驳倒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特点:思想封闭——只会一味维护自己的看法,绝不动摇

【强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身主张,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初始观点)

特点:思想开放 ——欢迎接受对自己看法的意见、批评

2)批判性提问的目的:

  • 检索信息
  • 搜寻答案

3)批判性思维的好处:

  • 可以捍卫自己的观点
  • 可以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3. 批判思维的三个维度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具有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对思考的过程再思考

4. 批判思维的基础认知

1)价值观决定人的互动
【价值观】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准则

2)区分感情与理智
感情——经历、梦想、价值观、文化习俗
理智——倾听向左意见的论证

目的: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思维精确性

3)保持好学与谦逊,使问题一直得到回复
可加强批判性思考,是刻意练习的过程

4)避免一厢情愿
“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截了当地宣布它是真的”。

二、问题论述——问题的结构

结构组成:论题 + 结论 + 理由

1. 论题——引起对话、讨论的问题与争议(驱动力)

【描述性论题】: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特点结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世界是什么、有多大、怎么样”(更偏向专家解释,人们关注结论

【规定性论题】:对什么该不该做、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提出的问题
特点结论与个人主观看法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们各有立场,讨论论证过程,属于创造性过程,人们关注理由

人们往往进行讨论的是规定性论题,站在不同角度的辩论

2. 结论

结论 vs 观点
【结论】: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不是证据,是看法)
特点:是被逐步推断出来的,需要其他观点的支撑,提供相应陈述

【观点】: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
特点:人们相信了一个观点,往往是因为有能打动你的理由;但观点之争无意义

3. 理由

用来支撑证明结论的逻辑依据、解释说明(看法、证据、隐喻、类比)

4. 论证(推理)——使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论证 = 理由 + 结论

论证过程:

image.png

5. 论述问题——是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

三、推理中的歧义点

1. 歧义一:不明确词汇

1)【多义词】:我们常常想当然地去理解一个词,以为显而可见,忽视其他含义
2)【关键词】:在论题、理由与结论中寻找,比如抽象不具体的词
3)【感情色彩词】
词组/术语——因为激发我们心中的特定感情而获得了附加的感情色彩的词
外延意义:约定俗成的外在描绘性的词
内涵意义: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

需要注意:
上下文语境
字典解释不一定合适

2. 歧义二:假设

1)【假设】是指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对判断结论有较大的影响
2)寻找假设:
检查理由——检查结论——寻找假设

【价值观假设】:在特定情形下表达出相对更喜欢的价值观偏向
价值倾向/价值优先:在相对立价值观中,某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特点:价值观假设会因为条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描述性假设】:关于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的想法;
特点:事实/事物实际上是怎样价值观

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是写作和思考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想法通常没有说明,假设就成立,且不提供解释。

3. 歧义三:谬误

推理中的欺骗手段,利用其说服结论

1)【人身攻击谬误】:不反驳理由,进行人身攻击
2)【滑坡谬误】:采取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利、不可控事件,但其实又有预防办法
3)【追求完美计划解决方案】:如果问题不能百分百解决,就不能采用
4)【偷换概念】:关键词含义被转换
5)【诉诸公众】:诉诸公众普遍观点、流行看法,错误地认为公众的观点是合理的
6)【诉诸可疑权威】:引用不具有专门知识的另一个权威机构来证明结论
7)【诉诸感情】:使用引起情感共鸣,能激发情绪的词语,是忽略理由和证据
8)【稻草人】:从对方观点中重新树立一个靶子,是不存在的事实观点
9)【虚假两难选择】:认为只有两种选择,二分思维方式,即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10)【乱扣帽子】:错误地将某特定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另一名称
11)【光环效应】:使用模糊、引起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倾向认同而不细究
12)【转移话题】:插入不相干话题
13)【循环论证】:附属结论,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理由就是结论
14)【以偏概全】:以个人经历代表整体
15)【错误类比】:提出具有共同点的类比,但存在更重要且相关的不同点
16)【过度简化因果关系】:不考虑各种原因的复杂性,过分强调某一个或几个因素
17)【事后归因】:两件事前后发生,错误地仍未第一件事导致了第二件事的发生
18)【强求确定性】:研究结论不是百分百确定就不能采用
19)【因果混淆】:认不出起因和结果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将两者混淆
20)【忽略常见原因】:两件事有关联时,是由于常见的第三因素在起作用

4. 歧义四:证据有效性

【证据】:用来证实或捍卫观点可靠性的明确信息
【事实】: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可信度就越高,这样的称之为事实

两种论证

【描述性论证】:证据证实结论
【规定性论证】:证据证实理由

证据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证据的类型:

1)【直觉】:无法判断可靠性,掺杂个人经历和经验
2)【个人经历】:不具有代表性,以偏概全
3)【典型案例】:基于观察访谈的人物事件与结论一致的案例(多寻找反面案例)
4)【当事人证词】:通常是某一特定的人提供一种说法用于证实某产品、事件或服务的价值
5)【权威/专家意见】:观察背景、专长、偏见性、涉及利益
6)【个人观察】:可能有各种偏差,受个人价值观和态度期望的影响
7)【研究报告】:严谨的、理想的、可靠的;但在研究过程中,问题、方式、方法等仍有主观因素
8)【类比】:以两件事物的共同点为基础,共同点越多效力越高

类比的特点:

类比推理往往具有说服力且具有迷惑性(任意两个事物之间几乎都有相似点)

如何推翻类比:
  • 更强的不同点
  • 可替代的类比,以相同点暴露类比的问题
判断/评价类比三步策略:

第一步:分析出类比想要展示的潜在原则(价值观)
第二步:找出与其原则相关的共同点 vs 不同点
第三部:找出支撑其共同点的证据

5. 歧义五:替代原因

了解替代原因:

1)很多类型的事件可以通过各种替代原因解释
2)不同的专家检查同一个证据时,往往有不同的解释
3)持论者只会给自己喜欢的,有利于自己演讲的原因
4)寻找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过程

常见观点:

【基本归因偏见】:在解释他人行为是,喜欢高估内部因素(性格特点),低估外部因素(环境力量)
【简化心理错误】:简单地确定少数几个原因,并加以证实,而不是推导新假设

与不同环境下的角色人物、不同价值观的人讨论问题,可以从更多视角看待问题,得到不同的原因。目的是拓展思维的宽度

6. 歧义六:数据欺骗性

1)不知来历的数据(统计)/ 带有偏见的数据
特点:统计数据往往只是基于事实的估计——寻找采集的方法与细节,是否有问题
统计数据往往呈现大量数据使加深印象——对让人心动/心惊的数据保持警惕

2)令人困惑的平均数
特点:取不同的平均数作为指标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结果可能存在极大差异——明确数据的可操纵性,分析极差值与数值频率分布

3)用数据说谎
特点:数据证明的结论与所需证明的结论,观点不匹配
——作者的结论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证明
——出现的数据证明了什么样的结论
两者是否匹配?

4)省略数据
特点:只有绝对数值、只有百分比、只有一个比较数据
没有补充数据的背景或与其相关数据信息时,此数据不具说服力

7. 歧义七:省略信息

重要的省略信息(负面因素等)会影响到整个推理过程

1)反驳点
2)遗漏的定义
3)遗漏的视角/价值观偏向
4)“事实”的来源
5)被证实的细节
6)收集组织证据的其他方式
7)不完整/遗漏的数字、图表、数据、表格
8)省略的结果:正面结果、反面结果、长期结果、短期结果
9)失误率

省略信息的推理——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 推理时,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 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
  • 人所拥有的知识不全面
  • 故意的欺骗
  • 受价值观、信仰、态度的引导

四、对结论的思考

【结论】:对理由进行特定的解读或假设之后得到的观点

当对一个理由进行推测时:

1)一个理由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image.png
2)论证的实质问题到底是什么
image.png
解决方法:

1)条件句:在某一个假设条件下,得到某一个特定结论
2)已解决问题为导向,该问题的本质:“怎样处理乙问题”

五、如何对一篇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

1)快速阅读文章,提炼关键要素——论题 + 理由 + 结论

2)检查逻辑歧义点

  • 理由是否能否推导最终的结论
  • 推理逻辑是否有此歧义
  • 是否存在隐藏价值观

3)检查事实和证据——支持理由的事实和证据的效力

相关文章

  • 《学会提问.实践篇》学习总结

    《学会提问.实践篇》—— 粟津恭一郎 第一,提问为何重要? 首先,学会提问,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其次,学会提问,...

  • 12月坚持积分申请

    12月共计打卡22天。 1201 学会提问(1) 1202 学会提问(2) 1203 学会提问(3) 1204 沟...

  • 学会提问

    今天继续看《学会提问》这本书。目前看完第四章了!说到学会提问,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提问呢?因为只有学会提问了,我...

  • 2018-04-23

    学会聆听 学会提问 学会判断

  • 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学习“学会提问”的目的: 学会如何向自己提问,引导自己思考,更好地完善每日一问。 核心:批判性思维 核心...

  • 学会提问——读《学会提问》有感

    也许,你看到这个标题会哈哈一笑:太小儿科了,谁不会提问?是的。像孩子一样的提问,几乎人人都会。但你会批判性...

  • 2019-04-19

    学会提问也是一种技巧。学会提问这本书也详细明了的解析和分析提问方式。要学会的是优质提问,就是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回答...

  • Day15:《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书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页码:53%(电纸书)反思: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对任何事情没有好奇,就是失去...

  • 学会提问

    鸡汤书,不用读二遍。 前面几张还跟着写脑图,读到一半就放弃了,白水一样的内容 章 四&五&六 还稍有作用,算是沟通...

  • 学会提问

    1.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 一个人会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是由其自问决定的。每天早晨睁开眼,我们就会开始向自己提问:不想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mv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