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舆论绑架了司法,那么还要法律有什么用呢?
刑事诉讼法有一个原则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刑法中的原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然而舆论,并不是法。
调整社会关系的不仅只有法律一种手段,道德在其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刑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越权管理太多的社会关系。如果各种关系都要由法律来调整,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良知就会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而舆论不能影响司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实什么是舆论?简单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换句话说,这只是观点,而且带有个人色彩。符合人治的特征,却背离法治的初衷。
由于社会公众对案件的证据,以及证明效力,还有对法条的熟练程度,适用条件等不清楚,很容易用道德等非法律手段去评价一个行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表现。如果“替天行道”广为流传,舆论绑架司法,那还要法律和法官做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一把刀,直接捅向那个“有罪”的人就可以了不是吗?但这样的后果,必将使人人心慌慌。
一个不仁不义不慈不孝之人被杀死,舆论呼吁免除杀人者的罪过,判处无罪,理由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那么我对于支持的人有一个疑问:何为不仁?何为不义?何为不慈?何为不孝?可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可有所有人都认同的普遍规范?是否可能有我眼中的不孝是你眼中的大孝,我认为的仁义是你理解的奸猾的情况?所以,如果依据舆论去判定行为,这是主观的判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法律的一个性质是预判性,即通过各类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态度,让人可以提前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期的认识,这是一种确定性,即我不为则无罪,而非被别人认为我如何我即有罪。
有一个最近流行的电视剧《当你沉睡时》里面的一个戏剧性例子:女主角身为一个记者,去问一个律师,什么情况下一个检查官会将相关案例透露给媒体?律师笑着说,应该是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可以公诉成功,所以就需要借助媒体来推他一把,把民愤激起来,让大家都觉得应该对凶手怎么样,推波助澜。女主问,这就是你当时跟我说的,你手中的证据仿佛半杯可乐,而只有满杯可乐才可能胜诉。剩下的一半再没有证据,便用气泡般的民义来充斥。律师点头说是。结果就是这名律师在做检察官的时候,为了业绩,利用舆论定了一位无辜者的罪,而广泛的舆论对其进行嘲讽,谩骂,至其入狱后留下不甘的遗书自杀,至其子在学校被孤立。舆论的力量何其强大,一个人说他错,还有可能被反驳,可是一群人说他错,那一群人越是声讨,就越是自信,这时候反驳的声音,何其微弱。所以一旦方向出现错误,后果极其严重。其实惩罚犯错者的初衷没有错,错的是被有心人利用了大众对于“恶”的愤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请参考《乌合之众》,人多并不代表公正。
有人提及当代网络的发展,这的确有利于揭露很多犯罪行为,但是这并不是舆论可以绑架司法的理由。原因也很简单,网络上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零碎性的,即使完整,报料人也不懂得法言法语,他陈述的大多只是事实经过,而非犯罪行为。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一个法学生以后就经常在网上@我去看一些新浪上的负面新闻,比如老人因没钱就开拖拉机撞人,或者怎么碰瓷别人血汗钱什么的,我真的有去打开那个链接看,但是我发现微博只是三言两语说了这个发生的情况,没有提及什么证据,没有说到前情后果,基本上就是题目的扩充。
他问我他们犯什么罪我根本无话可说。看到这样的新闻会让人心生不满,这可能是当事人道德的滑坡,可是是否构成犯罪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他是否有主观故意?他是否有犯罪行为?有什么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什么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所为?证明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犯罪行为又是否已经查证属实?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但是往往这些爆料都不会提及,他们只是堆砌大量的情绪性词汇,引导你的愤怒,让你产生共情,然后要求法律必须予以公道。
网络上更多的是媒体人的言论,为了噱头为了爆点,他们会人为地加入更多的修饰,让事情更加光怪陆离去吸引眼球。就比如江歌和刘鑫的案件里,江歌妈妈把刘鑫的照片曝在网上,把除了刘鑫之外的人的脸都马赛克掉,本意是让大家知道刘鑫长什么样子。同时提及刘鑫在江歌去世之后欢欢喜喜,毫不悲伤。媒体人根据这一点,就说出刘鑫跟朋友聚会开开心心这样的标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网友的愤怒之情,开始了对于刘鑫的新一轮轰炸。但同时刘鑫也出来辟谣,说那张照片是她跟江歌的合照,抹去了马赛克,果然是江歌的脸。但是现在这个说法我至少已经在十几个公众号里面看到过了,它们也真的瞬间引起了人们更加愤怒情绪。刘鑫道德败坏不假,但是为她加罪的人,又真的道德高尚吗?

一个人做了恶,就仿佛从未做过好事;一个人曾经作过恶,就理所应当这件错事也是他做的。这是思维的惯性,但没有证据,法律却不能定罪量刑。有罪无罪,都需要靠证据,因为证据不会说谎。
还是《当你沉睡时》的例子(因为我最近就看了这个,举例子也比较好理解),警察小哥的一个朋友A意外的卷入一场谋杀案,理由是主人独自死在屋里,而只有他曾经进屋维修电器,但除了这一段监控,没有任何他杀人的证据。律师放出A曾经施暴、盗窃的案底和曾经熟人的评论说人品差、不愿来往的信息引导舆论,舆论一片哗然,“他就是这么恶劣的人啊”、“人肯定是他杀的”、“罪人就应该处死”……但是最后的结果显示是屋主人自己的病导致了昏厥,后磕在桌角而亡。这就是舆论。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但是却有大量的人为加工,找到了更多的爆点,目的是引导人们的情绪。
舆论从不长久,法律判决却是终身追责。到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老婆孩子在天堂、北影侯亮平?但是任何一项经过法律审判的案卷都有存档,一旦发现错误,就会对经手案件之人进行追责。只是舆论从不负责,它就像是一阵龙卷风,刮到哪里,哪里就产生轩然大波,但是消散以后,又再无踪影。
请不要太过相信舆论。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产妇坠楼案,网上吵的再厉害,我们依然没有看到真相。虽然最近我在网上重新发现了它,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被大部分转移了,好像红极一时,却瞬间衰落,无人问津,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一般。但是相较于法律,一旦开始,就必然会有一个结果,每一个过程都会有案卷记录。网上爆出的新闻,也许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拥有热度,但是想要真相或者处罚的话,完全依靠舆论是没有用的。
社会舆论的确是监督司法的一种方式。但是不得不说现在的网络舆论似乎开始偏离案件本身,变成了吸引眼球的观点大撕。这还是广大的民意么?也许更多的像是引领者用他的观点去引导大众“相信”然后“支持”。在这样舆论里,有多少人,是在了解案情本身的基础上,去讨论接下来的处罚呢?
如果一个案子被舆论绑架,也许当时大快人心,但后期的影响一定偏离预期。因为会有更多的“有心人”有预谋的利用舆论,非法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去达成自己的目标。舆论充满了不确定性,法律即使有滞后性,却也是明文规定,明确可循。永远不要低估人性。还记得嫖宿幼女罪的立法初衷吗?
最后,希望江歌妈妈寻找证据顺利,毕竟签名活动对于判处死刑来说,影响力不大。
社会热点
http://www.jianshu.com/p/cd237fe02a3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