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我愿意接受的第一个概念,是音乐无须听懂。
音乐源于自然之声。清晨的鸟鸣,夏夜的虫声;泉水的叮咚,海浪的轰隆,都是大自然的音响。这些声音,或让人愉悦,或使人安静,或催人振作,或令人畏怯。这些都是自然的反应。
人对声音的接受能力始于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人的五官中最先“开窍”的是耳朵,婴儿可以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呼吸声和讲话声。这些声音,使婴儿能感知母亲以及世界的存在,感知与母亲以及世界的连接。所以孩子出生后,还要继续给他一个类似的声音环境,让他能有安全感。
谭盾说,最早,在人类有语言之前,给人治病的都是巫师。他们就会制造各种声音,甚至可以把你带到不同的声场里面:
有时候是把你带到瀑布的旁边,带到森林里边,带到海边;有时候他们会自己吟诵各种各样的音乐。
在没有语言沟通的时代,我们还处于一半人类一半动物的时候,其实音乐已经开始实施它的药物作用了,一种灵魂之药。
“药”的繁体字是“藥”,《说文解字》说“药”是治病草,从艸,樂音。上面是草,底下是个音乐的乐。从造字的顺序可以看出,是先有樂而后有藥。
所以中医用和谐来解释,认为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之配伍。
而和谐又是快乐的源泉,用快乐驱散心中的郁闷,达到治愈的效果。
因此音乐是最好的药,他能直接作用于灵魂。
在这个基础上,中医发明出一套五音与五脏相通对应的学说。
五音:宫、商、角、徽、羽。
五脏:心、肝、脾、肺、肾。
据说各种声音,能各入门径。
又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
《黄帝内经》有“五音疗疾”的理论,《灵枢·邪客》还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
《左传》更指出,音乐像药物一样有五味,正确的享受音乐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在古代宫廷配备乐队和歌者,不纯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总之,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与情志、脏腑之气产生共鸣,达到鼓动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
对于愿意调动科学常识的现代人而言,“振动”的学说或许更好接受。
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
更清晰的是“音频振荡学说”。音能振荡水分子,声音中的音,能对人体这一生命体中70%的水(体液),产生效频振荡性。
这种振荡效应据说正在由上海音乐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进行研究,临床用于早产儿的“音乐治疗”。此外,音乐疗法也用于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减压、心理创伤干预、情绪干预等方面。
音乐,是一种来自自然的声音,音,既是一种可以产生“樂”性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藥”物。
因此不仅音乐是来自自然的,对音乐的感受也是自然而然的,甚至人的身体,也是这自然之“樂”的一部分,也是自愈之“藥”的一部分。
所以,体会一下,大声的诵读、发自内心的歌唱、兴之所至的演奏,是不是都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治愈系”效果?
那么我是不是说清楚了,音乐,从外到内,都无须听“懂”?
是不是说清楚了,音乐,先动于身,后感于心?这其中,并不要借助外物?
刚才不小心犯了个错误,把“振动”,打成了“震动”,但是我发现,这一错,竟然打通了音乐从物理到心理的通道,就像“樂”与“藥”,拨通了心理与生理的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