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829058/0837cf0347e73d49.jpg)
【基本介绍】
《大女生》,作者杨澜,浙江文艺出版社·果麦文化2023年6月出版,10.4万字。
全书由20篇文章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于自我认知的,"我是谁";二是关于成长的,"成为谁";三是关于和谁在一起,"与谁同行"。
杨澜将内心对于"大女生"的定义做了详细讲述,她希望读完这本书的女性,无论在哪个年龄,都要像大女生一样,拥有更大的世界与格局,突破自己的局限,大胆做自己,大步走四方。
【撷取摘要】
对我而言,本书没有多少新意。但好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作者早已成长为大女生,所以她言辞谈吐中就有着大女生的自信和从容,“我是女人,我定义自己的女人味。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常爬树的小女孩,请记住,她不是要证明什么,她只是碰巧喜欢爬树而已”。二是作者见多识广,引经据典,也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边读边摘,撷取如下:
1.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伍尔夫《达洛维夫人》
2.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波伏瓦《第二性》
好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性别差异”其实不是男女与生俱来的气质,而是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不断强化的偏见而已。而这些偏见限制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既限制了女孩子,也限制了男孩子。但是,性别本来就不应该限制人生成就的可能性。
3.
海明威说:“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换句话说,勇气不是毫无恐惧,而是能够控制恐惧,并且战胜恐惧去做正确的事。
4.
“在人际关系中,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阿德勒。
5.
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努力是同时发生的,一个在内心,一个在身外。有一种勇气叫作让自己被看见。
6.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惩戒凝视”的概念。他指出社会标准和自我规范的深化,会像无形的纪律约束着人的身体和行为,通过在语言上定义什么是“正常”或“反常”来迫使个人对规范遵从。
“野心”或“企图心”,对一个女人来说,就是这样一种惩戒凝视。我曾经数次领教它的厉害。
7.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外在的事物其实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所以他又说:“心外无物。”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人生的诸多颠倒、妄想和纷扰都是因为我们本来应该求之于内心的,却去求之于外在的东西了,还以为获得了那些东西才能得到幸福,而其实幸福的答案只能,也一直在你自己的心里。
8.
“探险并不在于谁第一个横渡了某片海域,或是谁第一个登顶了某座山峰,探险在于内心的成长,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你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电影《跨越鸿沟》旁白
9.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霍特《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探讨了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一是好奇心,二是理解与表达,三是证明自己。
比催促孩子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内在的动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比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展示你的活法。
一切的关系,皆从允许对方做自己开始。孩子是成长的主角,我们只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无条件地爱他们,并尝试一点一点放手,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你会发现,自己因此轻松很多,也可以享受更好的亲子关系。
10.
“爱情是热烈的奔跑,婚姻是慢慢的生长。”——马克·吐温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完整的,他们之所以愿意走到一起,是因为彼此懂得和欣赏。一段美好的情感是让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更有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同时产生情感的深度联结,进而创造共同的生活。
11.
“愧疚是职场女性的中间名。”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这样说。她认为这份愧疚更多来源于社会与自我的角色期待。“平衡”事业和家庭,对男女都不容易,但对女人来说尤其如此。
平衡,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是:接受不平衡,然后小车不倒尽管骑。
12.
不要把爱定义为一种感受,而把爱看作一种行为。
爱的关系,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不是你错我对的执念,而是一种深刻的共识:在这段关系里,你可以成为更好的你,我可以成为更好的我,我们共同成为更好的我们。
13.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能够承受任何一种生活。”——谢丽尔·桑德伯格、亚当·格兰特《另一种选择》
14.
“我坚信,弥合过往的创伤是人生最艰巨也是最值得的挑战。知道你是何时及怎样被塑造成现在的你,然后你才能改变那些影响。这么做是你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关他人的事。一条无可争议的宇宙法则是: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奥普拉·温弗瑞《我坚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