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期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之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心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着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王阳明先生讲至善只求诸于心,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指的是本体的本来面目,本体即是源头,是道,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王阳明先生对孝,忠,信,仁做了许多基于本体的解释。
本体即是大爱,真爱,无私之爱。此真爱无一丝人欲,万古不变,不随时间而流逝消减,不随世事变迁而变迁。此真爱发乎在父母身上,便是孝;发乎君,上司身上,便是忠;发乎交友便是信;发乎治民之上便时仁。真爱在人与人各种关系的无私欲呈现便是孝、忠、信、仁。得一万事毕,一个回归于真爱,成为真爱的人,在关系方面是无碍的。一个回归于心之本体的人,在关系方面已经是做到了人欲以及关系障碍的清理,所有人格障碍的清理是回归本体的前提条件。
孝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外在呈现,在冬天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冷,夏天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热,这便是孝。孝没有固定的形式,如果用固定的形式要求孝,那种缺爱的行为只是像戏子一样的表演。
当下社会亲子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基于没有找到真爱。迷失了本体便会被各种观念,私欲所裹挟,所谓的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便不再纯粹。当人失去真爱的时候,便会用内心固有的观点来约束要求彼此。有的人即使在物质上满足了父母,但父母依然不认可,原因其实是彼此间爱的流动受阻。同样,有的父母早起没有抚养孩子即使后期给与了大量的物质,孩子依然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所缺失的正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