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难言》用典解说之“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

《难言》用典解说之“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07:50 被阅读0次

第16个典故,“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则是续说吴起出奔之后,公叔痤与其门客商鞅的遭遇。

设计赶走了吴起之后,公叔痤终于坐稳了相邦之位,并在这个位置上稳稳地干了将近三十年,一直到吴起被杀的二十年后(公元前361年)才去世。作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公叔痤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门客,这其中他最为看重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其祖父是卫国的某一任国君,因此一般被称作公孙鞅。严格来说,商鞅应该是姬姓卫氏,因此又被称作卫鞅。《史记》中称其“姓公孙氏”,显然是将先秦时期的分立的“姓”与“氏”,跟秦汉以后出现的“姓氏”混淆了。

卫鞅自小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但当时疲弱的卫国显然无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早早地就背井离乡去往魏国寻找机会。在魏国,他先是在公叔痤门下做了一个中庶子,也就是类似于MS的职务。这个职位为他近距离观察魏国施行变法所取得的成就,客观地分析其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了极大便利,其理论功底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时的公叔痤权势地位早已无人可以撼动,自然也就没有了嫉贤妒能的必要。相反,他还十分赏识卫鞅的才华,曾有心将其举荐给魏惠王,只可惜还没来得及运作,自己就先病入膏肓了。

临终之际,公叔痤趁着魏惠王亲自前来探望的机会,使出了最后的力气来举荐卫鞅,说他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个旷世奇才,定能代替自己辅助魏国建立奇功,希望能对其委以重任。

然而,公叔痤的良苦用心却并未得到首肯,这让他感到十分忧虑,于是又说倘若不能重用就一定要斩草除根,免得他被别国重用成为第二个吴起,反过来危害魏国。

这一次魏惠王倒是爽快地答应了,只是转头一出门去就忍不住讥讽道:“公叔怕是病糊涂了吧?竟让我把国政交给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这也就是韩非说“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原因所在。

再说卫鞅。魏惠王离开后,公叔痤立即就将卫鞅叫到身旁,把刚刚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对方,并劝其赶快逃离魏国,以免遭遇不测。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公叔痤解释说:“我这也是先公后私、先君后臣,希望你能理解。”

卫鞅却很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公叔痤显然是多虑了:“大王既然没有听从您的话任用我,说明压根就没把我当回事,又怎么可能听从您的交代来杀我呢?”

不过,通过这件事卫鞅也认识到,魏惠王并不是一个慧眼识珠的明君,其在魏国谋求发展的心思也渐渐冷淡了下来。恰逢此时,远处西垂的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卫鞅于是就西去秦国寻找机会。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在秦国开展了一场更为彻底的变法,短短几年就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使其一夜之间便跻身于豪强之列。从公元前354年开始,趁着三晋连续内讧无暇西顾的机会,秦国接连出兵伐魏,先后占据了元里、少梁、固阳等重镇,甚至还包围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迫于两线作战的压力,魏惠王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西河大片土地,使得半个世纪前“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的预判成为了现实。卫鞅也凭借此战的功劳,获封商於之地十五邑,并被人尊称为“商君”。

事已至此,魏惠王才愧悔万分,不无痛心地说道:“只恨当初不能用公叔痤之言啊!”只可惜为时已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难言》用典解说之“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wq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