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前两堂课听得时候忘记化思维导图了,导致框架、内容领悟的都不够清晰。今天听第五堂分享课时,想起来画思维导图,分享内容就一下子清楚起来了。那么分享的内容可以看思维导图,我就不赘述了。还是从践行笔记入手写复盘吧。
猫叔在他的2018年度分享里的表达战略中提到:我们应该培养快速总结与表达能力。好比限制一段时间,比如4小时,快速读书,然后做10分钟输出分享;或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分享3分钟。
樊登在讲述他阅读习惯时也提到:他的很多书看完和新的几乎一模一样,他从不在书上描描画画,也不会记录重点。他看完一本书后,合上此书,然后立即拿出一张A4空白纸,开始复述书籍里的内容。先写框架,然后再填充内容。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应该知道了,检验你是否读懂一本书的方法之一,就是能快速总结复述出来书的内容。而说书就是这一过程,它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还让你讲出来。教是最好的学,我们说书就是在向别人清楚地介绍一本书。
对于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如何看书
赵冰老师在“如何说一本好书”要点里介绍的内容,就是我们看书时可以刻意注意的地方。让我这种不会带着问题去看书的人,可以更聚焦。
第二,如何输出
这对于我写读书笔记,有很好的指点作用。尤其是“要以听众为中心”,正好很具体地告诉我怎么输出一篇文章。我写文经常就自嗨,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写才能让读者有感悟。赵冰老师讲的几个“不要”恰好帮我解开困惑。
第三,如何积累
赵冰老师说到:好的说书地输出是日积月累地输入的呈现;随遇而安提到的系统性写作里的第一点,是立体化输入;猫叔年度分享里提到的日拱一卒,每天读5页书,输出100字,录音1分钟。都是在强调输入的重要性,而输入也不是立即展现成果的,它是日积月累的成效,所以养成每日输入的习惯,不断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最后,给自己挖个坑:今年参加一次线下读书会,说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