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突然退出,放弃了经过层层选拔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
本来,支教是一项挺神圣的事情。可是当我问起支教的目的是什么时,负责招募的师哥师姐告诉我,可以评奖评优,可以锻炼自己,作为以后找工作的筹码……
很多很多类似的理由,貌似纯粹的“为了支教而支教”的行为就是不入流的,傻人的行为。
于是我觉得,我们的支教行为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发展,只是一个贴了爱心标签的阶段行为。
我们去支教,只是因为学校的“三下乡”的任务,我们不得不去。我们拍照,我们宣传,只是希望自己芝麻点的事情可以扩大化,只是希望众人看到后,能“明白”我们是多么的有责任心,有爱心……
可曾想过,孩子们是否愿意。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难道几节课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就能让他们一下子成长……更何况,谁喜欢让人平白无故的揭自己的“伤疤”呢?
当我们风风火火的走进山区,风风火火的带去所谓的新文化,新知识。是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听我们讲述,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城市更多的是新奇;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更多的确是羡慕。
但当我们终于克服万般艰难终于完成任务时,可曾想过,这些艰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在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他们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过的艰难,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生活的都不容易。
这些困难究竟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把它写在策划书里炫耀……
当我们兴高采烈的卷铺盖走人,重新进入我们的大学校园,我们可以拿着这些资本到处宣讲,标榜自己。
自我满足的同时,给孩子们留下的是什么,他们眼巴巴的眼神,他们满眶的晶莹,他们空荡荡的心……
给别人希望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可是我们做了什么,给了他们希望,又亲手把这丁点的希望给浇灭。
有句话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们给了孩子们希望,可是转身之后,他们面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何其残忍?
我不知道三下乡的文件里具体怎样畅想,怎样作证它重大意义,我只是觉得,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个本该时常做的事情,变为一种标榜高尚的活动。
这让我想到了“新加坡式文明”,那种用罚款威吓下而迫使人们养成的文明。而“三下乡”似乎是一糖衣炮弹,却同样给大学生传递一种“威吓”——你不参加,你就没有资格变为优秀。
在我眼里,支教应该是一个长远的事情,既然国家政府不能一下子是这些地区富裕起来,那么我们就应当阶段性的来做吧。
每个省市,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高校。国家拨款,政府拨款,打着“科研”的旗子,最后也是“著作等身”,可是究竟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当我们需要用数字,用事实,来证明的时候,旗子却倒了。那为什么不把这些资源用在那些山里的孩子身上,用在最应该普及的基础教育身上呢?
那么多得高校,又是211,又是985,在获得了那么多的资源,是不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呢?更何况,这些资源的出资人,追根到底,是谁??
让支教,爱心,成为一种习惯……不要参杂太多的功利,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